六层楼的广播

六层楼 说:
2020-02-03 15:19:02

说说关于「死亡」的问题。 因为之前在临床上见过很多次死亡,参加或旁听的死亡病例讨论也记不清有多少次,如果把流产/引产也包括在内,再把我自己家人的死亡一起算上,那基本就不计其数了……其实,每一次当死亡来临的时候,就算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也仍然会在那一刻崩溃。 当你看着花季少女的父母在床旁帮冰凉的女儿整理发丝,听着一位父亲强忍泪水给五岁的女儿讲着妈妈去了远方的谎言,收到患者丈夫在出院没多久发来一个字的短信「亡。」……你很难把自己的心情收拾好,仿佛可以听到一道裂缝崩开的声音,嘶,冰封的湖面,完整的镜子,裂开了。 这个时候的死亡真的很难客观描述,就连「死亡」二字都显得不够尊重,所以才有了去世、逝世、仙逝、仙游、作古等词语。各个地方也大多有着自己专属的词语来描述,以避免我们直面这件谁都不愿意面对,却又要随时准备面对的事情。 当你有机会参加死亡病例讨论时,看到各位主任专家对着书本那么厚的病例讨论、寻因和追责,听着管床医生一遍遍重复着临床操作和用药方案……大家坐在一起保持理性克制的「复盘」,不允许你意气用事,更不可能沉湎于自我感动,就是要找到那个我们没能留住一条生命的真正原因。 虽然我们都知道并不是所有的离别都有原因,也不是所有的锁都有钥匙……可是,有时候真的很难把心里的不甘抚平,有的医生在「羊水栓塞」的死亡讨论会上咆哮「该做的都做了,还要我怎么做?」,有的医生在「恶性肿瘤」的死亡讨论会上绝望地说「早知道就不做这个手术了,可是明明做了就有希望活下去的」……都是普通人,谁又能料事如神? 当你有机会经历自然灾害或者公共卫生事件,看到每天跳动的数据和交织相错的曲线,听到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和信息洪流,收到来自熟悉的陌生的近的远的真的假的求助和呼救……你不自觉的盯着数据统计,却又很难忽略每一个数据背后的鲜活生命。而研究人员不得不暂时把自己藏起来,变成科研机器,寻根溯源,快马加鞭……只为解决眼前的问题增加一丝确定性。 那些标红的数字准确且克制的提醒每个人当下的处境,你逃不掉、躲不开、忍不住……死亡对于个人、医院、社会、科研等有不同的含义,而这些不同的含义都在分摊到每个人身上,只不过因为每个人的位置不同,所以承担重量不同罢了。 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思考这个问题,我问自己就算把这些都写下来就可以坦然面对了吗? 恐怕不能。但不能就不能吧,也没人要求你必须坦然面对,就是不能接受,就是会崩溃……又如何呢? 总还要继续活下去,努力的活下去,以那种就算明天就死去也不会后悔的努力活下去,不管别人怎么描述你的死亡,不管你的病历是否有书那么厚,也不管你是不是只变成一个数字……不是吗? 我是六层楼,我爱这个世界。

kk
kk(繆賊科呦呦切克鬧煎餅果子來一套)
可以截图转发朋友圈么?
追风的筝
追风的筝
谢谢你文字中所传递的勇气,很打动人心,有被安慰到!死亡的意义是活人赋予的,每个人都要好好活着呀!
干女儿叫果果
干女儿叫果果
看哭,心存希望
小葡萄
小葡萄
含泪活着
hasanjan
hasanjan
所以☝️……活好当下,有什么心愿,想得到什么拼劲全力去争取,毕竟每个人终将会是“数字”
月下衔蝉
月下衔蝉(百鬼夜行)
世界爱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