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支持中国公卫,还有中国公卫人
关于这次疫情,直到今天看到奴隶社会的一篇文章,才想写点什么。
这里面给了组数字,是来自美国疾控中心前主任的一组数字,他说:
中国的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有大约 2100 个员工。作为一个人口只有中国四分之一的国家,美国的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有将近 14000 个普通员工和 10000 个左右的合同工。这些员工的薪水在美国都是很有竞争力的。而且美国的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地位很特殊——在有公共卫生危机或类似的情况下,我作为 CDC 的负责人,我会经常直接向奥巴马总统汇报工作。而中国的 CDC 的地位就非常不同。
通过这次疫情,我们都看到了,在面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中国的医疗资源是多么匮乏,不说物资了,在好几个视频里,我们看到,在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患者时,前线医务工作者的情绪崩溃,就足以体现出,我国在医疗卫生人才的储备上依旧是多么不足。
别说这次疫情了,即便是在平时,很多大三甲医院的医护就已经是忙得半死不活,每天早晨,去北上广的大医院门口看看,哪里不是一早就排了长龙,某些知名科室的门诊,哪天不是人多得水泄不通。
过去十多年,中国医生数量的增长,远不及人民群众诊疗次数的增加,这里数字我不再给出,有兴趣者可以去查查中国的卫生年鉴。 所以,在正常情况下,我国的医疗人力资源就已经不太能跟得上我国人民的诊疗需要,更何况在这样大规模的疫情面前呢? 好在中国还可以跨省调动资源,于是,可以派其他省市的医务工作者,去支援前线,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前线的人力资源短缺问题。 但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患者人数的增长速度,还是远远超过医务工作者派往前线的速度,又何况其他省市自己的人力资源也得有充分保障。 这还仅仅只是医护。 这次疫情,很多人批评疾控,说这里做得不好,那里做得不够,但我是为中疾控以及地方疾控感到非常委屈的。可能他们确实在工作中存在一些不足,但你要想到这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做疾控的人,在中国,实在是太少太少啊。 我很多在疾控工作的朋友,过去这几周,都已经是放弃休假,在加班加点,拼了命地在工作。不光是医护在前线,疾控其实也是冲在前线的。 大家可能对中国医护的工资待遇之不济,有所耳闻,刚毕业的医生,在北上广,只拿几千块钱月薪的,都是常态。 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疾控的工资待遇。 都说做疾控的,或者是没改行,还愿意留在疾控的,都是用爱发电的,那真的是在用爱发电。 所以,前两天,黄冈那个一问三不知主任的事情爆出来,说她根本不是医疗卫生背景的人,那她怎么能管疾控的?其他因素不说,那我真的还很怀疑,在中国很多四五线城市,到底能找出多少专业素质过硬的公卫人才的。 很多学公卫的,留在大城市的体制内,要养活自己,都很成问题。 更何况小地方了。 那再回到高考报专业的时候。
我一直都说,如果要看一个行业的人才储备做得怎么样,那首先只要看看高考时候究竟有多少学生,会报考这个专业。
那就医学来讲,现在中国想学医的高中生,本来就是非常非常少了。所有人都知道,现在的热门专业是什么,而医学在中国从来就不是什么高考的热门专业,倒经常是劝退专业。
学的人少,学的人里优秀人才更少。
像美国,或者不说美国,说湾湾,报考医学院校的都是成绩最好的学生。为什么?这些地方,医生的社会经济地位摆在那里,哪怕不说经济地位,即便是社会地位高,也足够吸引很多学生。
那在中国,情况怎样,大家也都清楚。 要论经济地位,经济地位没有。
要论社会地位么?在传统观念里,医生在国内的社会地位还是有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家长还是会推荐孩子学医),但过去这些年,国内发生的伤医杀医事件(看看过去两个月就好了),哪怕社会地位再高,哪怕国家对医生的褒扬再高,这样的事件,我可以很明确地说,每发生一起(只要一起),都不知道会让医生有多心寒,更不知道会劝退多少医生、医学生,还有多少想学医的高中生,还有这些想学医的高中生的父母。
哪个爸妈,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幸福快乐的生活。
哪个爸妈,希望自己孩子在工作时,还冒着生命危险?
那这还是说的临床医学。
我们再说说公共卫生。 在国内,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都在医学院下面,我们称之为大医口。
我们说,每年会报考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就非常少了,而报考公共卫生的呢?那更是比临床医学还要少。 这里面很重要的原因。
一个是:几乎所有人,对于疾病预防的重视程度,都不及疾病治疗,大家知道,生了病要去看病,却不知道比看病更重要的是防病,就像这次疫情,我们对新型冠状病毒还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治疗,那么,比生了病,没药吃,更好的办法显然是预防它,不要被感染,那不是最好么? 其实,不光是新型冠状病毒了,至今还有很多人不知道,其实我们绝大多数的疾病都没有特别好的治疗方法,能治好的病,真的只占到所有疾病中非常非常小的一部分。
所以,一样的道理,与其生了病,没法治,或者治不好,或者治好了也有很多后遗症,为什么不想办法,提早预防它呢?不生病,岂不是更好?
但防病的重要性,还有很多人不理解。 所以,这也就导致,在报考医学院的时候,很多人会报考治病为主的临床医生,却不报考防病为主的公共卫生。
那么,意识上的不足,是一个因素。 另外,前面说的,毕业后的就业去向以及薪资待遇,显然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如果做疾控,做公卫,待遇不如做临床,人都是趋利的动物,孩子天真,不考虑钱的因素,父母在为孩子考虑专业的时候,也肯定会把薪资待遇考虑进去的。
那在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部分人对于公共卫生的重要性还缺乏根本性的认识。
甚至,谈到公共卫生,根本就不知道是什么学科?
很搞笑的是,在中国,马路上的卫生间,叫公共卫生间。 所以,很多人,就真的以为,做公共卫生,是不是就是搞厕所的? 这话倒也不错。 公共卫生确实搞厕所,因为厕所是疾病传播很重要的一个点,就像这次新冠病毒,爆出来说,很有可能会粪口传播,什么是粪口传播?就是这个病毒会从消化道里排出来,混在大便里,如果拉了屎,手没洗,那就会粘在手上,然后啃啃指教,吃吃东西,就会把这个病毒给一起吃下去,吃下去了,然后又在消化道里繁殖,再从大便里排出来。
而且,不光会自己传自己,如果粪便管理做得不够好,你大了便,手没洗,病毒粘在这里那里,然后另一个人摸了,就把这个病毒带到了这第二个人的身上。
所以,公厕对于一个地区的健康,非常重要。
大量疾病,都会通过厕所,进行传播。
所以,搞厕所,就是在提高一个地区的卫生水平,所以,就是公共卫生的重要内容。 但说到搞厕所,显然,很多人会觉得这事儿很low,我大学报个专业,什么专业?搞厕所专业,一点也不高大上。 但这么想显然是错的。 一,搞厕所可以非常高大上。
几年前,有次,比尔·盖茨来中国开会,演讲时,拿了一罐屎出来,大家可能有印象,在过去几年,比尔·盖茨投了大量钱,来研究厕所,如果让厕所更环保,更干净,更循环,更高效,更便宜,这里面都是大量工程问题,完全不是像大家想象中的公厕那样,中国现在的公厕真的只能算是非常初级的公厕,而到高级公厕,还有很大进步空间。 二,公共卫生也不光只是搞厕所。
很多人对公共卫生还是有误解,不知道公共卫生是个什么东西,好像很大,很泛,很虚无飘渺,摸不着头脑。
公共卫生这个学科,确实范围相当相当大。
我们说这次疫情,主要是疫情防控问题,那么疫情防控,是公共卫生,研究传染病,研究传染病是怎么传播的,粪口传播,空气传播,有什么规律,谁更容易被传染上疾病,谁不容易被传染上疾病,什么地方更容易传播,什么地方不容易传播,又有什么方法可以控制这个传播,这都是疫情防控的内容。 那这主要是和传染病有关。 除了传染病以外,还有不传染的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都不会传染,但公共卫生也会研究,研究什么,比如研究,什么人容易得糖尿病,什么人不容易得糖尿病,吃什么东西,会得糖尿病,运动和糖尿病有什么关系,然后,如果说,运动、饮食和糖尿病有关的话,又该如何改变大家的饮食习惯,运动习惯,从而预防糖尿病。 又比如肺癌,我们都知道吸烟和肺癌有关,那么这个相关性,也是公共卫生研究的内容。
上面这些东西,统称为流行病学,是公共卫生下面的一个分支,概括来说,流行病学就是研究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病在内的所有疾病的分布规律,什么人容易生病,什么地方的人容易生病,等等类似这样的问题。
那除了流行病学以外,公共卫生还研究卫生政策,比如医改,医改该怎么改,这是公共卫生研究的。
还有卫生管理,比如医院该怎么管理,疾控该怎么管理,公卫也研究。
公卫还做环境,研究各种环境因素会如何影响人们的健康,比如天气是不是影响到这次疫情的传播。
公卫还做社会科学,研究各种社会因素会如何影响人们的健康,比如穷人是不是更容易被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公卫还做职业卫生,各种工作场所的健康,你的工作和你的健康有什么关系,干什么工作,更健康,干什么工作,不健康,然后工作场所,到底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你的健康。
公卫还做营养,研究饮食和你健康的关系。
公卫还做经济,研究医保怎么设计,这个卫生系统里的钱怎么运转,各种疾病的经济负担有多重。
公卫还做统计,因为上面所有研究都得用到数学工具,这里的工具就是统计。
公卫还做基因,做遗传,研究基因和你健康的关系。
所以,什么是公共卫生?
但凡是任何可能影响到你健康的因素,上到天文,下到地理,小到个人,大到社会,各种各样的因素,只要能影响你健康,公共卫生都在研究。
所以,厕所,它当然研究,什么样的厕所,容易让人生病,什么样的厕所,更加干净,但除此之外,医疗体制,卫生政策,教育,经济,饮食,运动,心理,环境,等等因素,都是公卫研究的内容。
但说这么多,只是个科普,可能对你来说,公卫是什么,你头脑里更加清晰了。
但对中国绝大多数人来说,公卫是什么,其实很多人还是不知道。
那么,回到高考的问题上,正是因为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公卫,不知道公卫的重要性,不管是孩子不知道,还是父母不知道,所以,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基本不会想到要填报公共卫生。 一听公共卫生专业,还真以为是搞厕所的呢。
但别说别人了,即便是我自己,也是在学了好多年临床以后,才明白公卫的重要性的。 所以,公共卫生这个学科的普及,仍旧任重而道远。 如果让更多人明白公共卫生是什么,它的重要性何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但明白了公共卫生是什么,它的重要性何在,就够了吗?
想必这次疫情以后,很多人会开始重视公共卫生的,但即便如此,今年高考,会有更多高中生想报考公共卫生吗?
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但刚高中生的父母查了查公共卫生专业的毕业前景后,我想,他们恐怕还是会摇摇头,说:
“这么伟大的工作,这么讲无私奉献的工作,这么用爱发电的工作,还是让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去学吧,因为有钱人的快乐才这么朴实无华且枯燥。”
而我的快乐,还是挣钱,挣钱,挣钱吧。
所以,看到开头给出的那组数字,我一点也不觉得奇怪。
中国的人口规模不知道是美国的几倍,而中国疾控只有2100人,美国疾控则有上万人。
高考就没人想报考大医口的专业。
报考大医口专业的,绝大多数都想报考临床。
而那些报考了公共卫生的,可能很大一部分还是被调剂过去的。
进了大学以后,还心有不甘,想从公共卫生转专业去临床。
然后,剩下那些读公卫的,十之八九,毕业时候,看到国内做公卫的惨淡前景,而选择了改行。
没改行的,也选择了去企业,去咨询。
会去做疾控的,那简直是凤毛麟角,真的是凤毛麟角啊。
然后,做了疾控,做了几年,看到同龄人都年薪三十万、四十万了,而自己还在啃老的时候,心里就开始嘀咕,要么我现在改行,或者离开体制,也不迟吧。
然后,最后还愿意留在疾控里的那些人,也就是现在正奋战在疫情前线的那些疾控人,那些公卫人,我们真的应该给他们最大的敬意!!
不光是医生,疾控人也是放弃了很多很多,只是出于对这个事业的热爱,只是出于对为人民服务的心,只是出于对人民群众健康至上的理想,才选择留下来,才选择留到今天的。
批评总是很容易。
这个世界上,最容易的,莫过于做个喷子。
难的是,提出解决方案,拿出干货来。
而当你提不出切实可行的方案的时候,请尊重那些正在这些岗位上工作的人(当然,也要区分)。 然后,应该想想,这背后是不是有什么更深层次的问题。
应该想想,在这次疫情当中所暴露出来的,中国卫生人才短缺的问题,该如何解决?你又可以出什么力?
在你批评别人的时候,为什么不想想,既然自己现在有这么多意见,这么聪明,那么自己当年怎么不读这个专业?
为什么现在不回头去读个公卫?
要知道,国外的公共卫生专业都是研究生专业,毕业工作后很多年都可以读,而且国外的公共卫生专业型硕士,还就是要有五年以上工作经验才行,所以你都有机会。 可真正去读公共卫生的,到底有多少人?读完留下来,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做贡献的,又有多少人?
如果你说,我比较现实,做公卫养不活我自己,我要赚钱,那么你在赚钱之余,如果还对这次疫情中的问题有所不满,对于解决这些问题还有所希望的话,就也请想想,自己能做什么,来促成中国卫生领域待遇薪资水平的提高呢?或者只是为现在僵化的医患关系做些贡献呢?
一个行业,最最需要的仍旧是人。 行业的行,也是行走的行,而行走的永远是人。 没有人,又谈什么行业呢?
公卫需要你。
而如果你无法投身中国卫生行业,也请支持中国公卫,还有中国公卫人,还有中国的医务工作者。 姚灏 2020年2月3日 PS: 从长远上讲,中国卫生人才短缺的问题,亟待解决,这个短缺不是一点点短缺,而是相当短缺,而限制我国卫生人才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现实因素,还是薪资待遇的问题。 在现在这个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时代,所有用爱发电的人,所有理想主义的人,都请好好珍惜。
在现在这个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时代,我们还需要谈理想,谈奉献。
但理想与奉献,毕竟不能当饭吃,毕竟不可持续。
用爱发电,毕竟也不合这个物质主义时代的时宜。
所以,我在前面一篇文章里写到,想设一个有关医患关系的基金,但在此之外,我倒也非常希望,我们在此次疫情之中,或之后,真能设立一个由民间发起的中国卫生人才发展基金,真真正正去鼓励,去激励,去回报,那些在这样一个时代还愿意用爱发电的人。
所以,在此,我也发出一个倡议:
经历此次疫情,我们可以认识到,中国卫生人才的短缺现状,那么,我们有必要设立专项款,设立专项基金,从高考填报专业开始,就一路支持中国卫生人才(包括医生、护士、公卫等等大医口的人才)的发展与培养。
现在,大家为一线医生捐钱非常踊跃,这非常重要,非常好,但在此之外,也要意识到,这些年只能解一时之渴,从长远上讲,却无法解决实质问题,那就是人才的问题。
其实,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的道理,大家都懂。
其实,防患于未然的道理,大家也都懂。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短期内,我们要把资源集中在抗击疫情,支持前线上。 但中长期,我们仍旧需要思考以后该怎么做,如何避免下次疫情,如何避免下次疫情发生时,不再出现疾控主任一问三不知,不再出现医生在诊室里崩溃大哭的问题。
任何工作,总归得由人去做。 做不了这个专业,但也可以支持工作在这个专业里的人。
蓟川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暴力伤医会诊单 (4人喜欢)
- 见树又见林 (10人喜欢)
- 而所有那些可称之为「人」的要素 (11人喜欢)
- 我为什么很少给国内公益项目捐款? (29人喜欢)
- 答读者问(一) (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新型肺炎预防指南 3317.2万次浏览
- 你是如何定义时间的流逝的? 16.4万次浏览
- 和新型肺炎疫情有关的记忆 371.1万次浏览
- 视频·我的HouseTour 106.8万次浏览
- 纪念科比·布莱恩特 150.6万次浏览
- 那些触动你的行为艺术作品 新话题 · 4263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