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他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政策理念,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也影响了世界,因此在1978年和1985年,曾两次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
这是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斯多亚哲学)的一个里程碑。《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本书是作者三十多年来的学术论文选。由中国政治思想而中国政府与政治,我的学术研究也是沿此心路历程拾阶而上的。内容涉及中国政治思想、当代中国政治改革和当代中国政府创新。当代中国的政治改革受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他因素的制约,只能是渐进的,并且步履蹒跚。当代中国的政府改革与创新受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此伏彼起,颇为壮观。论文集也反映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的历程与场景。
毛泽东和尼克松的握手,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然而关于中美建交的详细经过和内幕,却还鲜为人知。作者研究了国内外大量的文献资料,采访了许多当事人,写出这部气势恢宏、材料翔实的纪实文学。文中的毛泽东、周恩来、尼克松、基辛格等人物的个性及心理状态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关于中美关系的发展过程、起伏波折、秘密接触都有如实披露。文风朴实,语言流畅。极富可读性。
这是一本同道人自由组合而为的时政奇书,一本外界认为中国所处国际环境相对更舒服的时代里诞生出的直刺盲目乐观心态的醒世之作,一本呼吁“正视内政的愤懑”“呼唤高尚集团”“要做英雄国家”的“复兴宣言”。这本书等待着的,一个是主流知识界某些人“国家主义”的解读,另一个是以2008年“五月青年”为代表的希望积极介入社会生活的年轻一代的思考。
延安整风运动是深刻影响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这是由毛泽东亲自领导的中共党内第一次大规模政治运动,也是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的滥觞。毛泽东在延安整风中运用他所创造的思想改造和审干、肃反两种手段,全面清除了中共党内存留的五四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彻底转换了中共的「俄化」气质,重建了以毛泽东为绝对主宰的上层结构,奠定了党的全盘毛泽东化的基础,其间所产生的一系列的概念、范式在1949年后改变了亿万中国人的生活和命运。本书作者历时十余年,搜寻考辨大量历史资料,在此基础上,从实证研究的角度,详细剖析了延安整风的前因后果及运动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力图再现当年这场运动的历史真貌,是目前海内外唯一一本全面研究延安整风运动的历史著作。
本书中,作者的任务并不是着眼于去解决某个具体的学术问题,自然更不是企图解决所有的问题,而是希望能够提出某些真问题。更精确地说,本书甚至没有提出具体和精确的学术问题,而只是希望能够通过对我们的生存境况的某种整体领会的营建来展示一个使人文社科领域的真问题有可能得以提出和被理解的意义域境。这可以说是某种前科学和前学术的工作,它的作用是为真正的社会科学和学术研究的诞生酿造土壤和奠打基础。
因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等著作,高行健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文作家。瑞典科学院对高行健作如下评价:“具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艺术和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一个人的圣经》这部小说是一部逃亡书,是世纪末一个没有祖国没有主义没有任何伪装的世界游民痛苦而痛快的自由。它告诉人们一些故事,还告诉人们一种哲学:人要抓住生命的瞬间,尽兴活在当下,而别落进他造与自造的各种阴影、幻象、观念与噩梦中,逃离这一切,便是自由。
自1874 年日军武装侵略台湾开始,经过1894 年的甲午战争,日军占领了中国的宝岛台湾省。1931 年“九·一八”事变,日军占领了中国的东北三省。此后局部战争此起波伏,日军得寸进尺,又把侵略势力伸向华北。 1937年爆发的第二次中日战争,战火遍及中国的半壁河山。直至1945 年,中国人民才获得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本书记载了中日战争之间日本军队的暴行。
本书故事承接《国画》,讲述朱怀镜调任荆都市梅次地委副书记,开始了新的仕途生涯和人生故事。社会转型期的梅次,充满着生机和躁动,前所未闻的人与事、情与理,无不对身居高位的朱怀镜发生着影响和冲击,考验着他的人格和官品,砥砺着他的操守和才干。毕竟这是一个创造志士能人和滋生崭新理想的时代,朱怀镜历经复杂人事的折冲和情感的短暂迷惑,面对触目惊心的腐败事件终于坚守了自我;获得地委书记一职后,更在为官与做事,才干与抱负相融洽的正途上,开辟出事业和生命的曙色。《梅次故事》刻画世态,多求逼肖;描写感触,势必精微。于琐碎中逼近真实,于庸常中透视灵魂的颤栗与内心的抗拒。
延安整风运动是深刻影响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这是由毛泽东亲自领导的中共党内第一次大规模政治运动,也是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的滥觞。毛泽东在延安整风中运用他所创造的思想改造和审干、肃反两种手段,全面清除了中共党内存留的五四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彻底转换了中共的「俄化」气质,重建了以毛泽东为绝对主宰的上层结构,奠定了党的全盘毛泽东化的基础,其间所产生的一系列的概念、范式在1949年后改变了亿万中国人的生活和命运。本书作者历时十余年,搜寻考辨大量历史资料,在此基础上,从实证研究的角度,详细剖析了延安整风的前因后果及运动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力图再现当年这场运动的历史真貌,是目前海内外唯一一本全面研究延安整风运动的历史著作。
《往事并不如烟》这本书是作者章伯钧次女章诒和对往事的片断回忆,但它不是完整的回忆录。往事如烟,往事又并不如烟。作者把看到的、记得的和想到的记录下来而已,一共写了六篇,涉及八个人。书中描述史良、储安平、张伯驹、聂绀弩、康同璧、罗隆基等的起落沉浮,这本书是作者对往事的片断回忆,但它不是完整的回忆录。书中所描摹的每一个人都非人物史记似的有始有终,对人物的年经事纬也并不是拿着社会价值的尺度来丈量的。此书亦是一群经历旧社会——新中国的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本书被外界认为是建国以来中国大陆文坛最好的作品之一,兼具文学与历史价值,且在台湾、香港等海外华人圈引发强烈回响。在大陆首先出版时多处被改动,后又更名为《最后的贵族》于海外出版。
本书故事承接《国画》,讲述朱怀镜调任荆都市梅次地委副书记,开始了新的仕途生涯和人生故事。社会转型期的梅次,充满着生机和躁动,前所未闻的人与事、情与理,无不对身居高位的朱怀镜发生着影响和冲击,考验着他的人格和官品,砥砺着他的操守和才干。毕竟这是一个创造志士能人和滋生崭新理想的时代,朱怀镜历经复杂人事的折冲和情感的短暂迷惑,面对触目惊心的腐败事件终于坚守了自我;获得地委书记一职后,更在为官与做事,才干与抱负相融洽的正途上,开辟出事业和生命的曙色。《梅次故事》刻画世态,多求逼肖;描写感触,势必精微。于琐碎中逼近真实,于庸常中透视灵魂的颤栗与内心的抗拒。
权欲和情欲构成了这本长篇小说情节驱动的两大轮子。渴望权力的大学高才生黄三木有幸进入市府,成为权力俱乐部的成员,但他并未能领略到权力的快感,相反,鸡零狗杂的琐碎事情和冷冰冰的游戏规则让他感到不适应,书生本色就像狐狸的尾巴时不时露出来。他的上司想把他当儿子一样培养,他却在内参上撰文批评本部门的问题,导致上司晋升省委副书记的希望泡汤。他被打入冷宫,忍辱含垢。极度的压抑迫使他找机会发泄,权力给他的屈辱他要把它转嫁,为此他不惜一切:像上司戏弄下级一样地玩弄女人,在对女人疯狂的追索、征服和占有中,体验放纵的快感、权力的力量,学习权力运作的技巧和艺术。他甚至忽略了爱情,以至恋人被他人诱奸拐走。当时来运转遇上市委副书记的女儿,他毫不迟疑地“解决”了她,与之成婚,在岳父大人与别人的权权交易中步步高升。他终于享受到权力的滋味。也就在此时,他遇到心爱的女人,仕途和人生再一次发生逆转……
周梅森擅长于在一个突发事件的背景下描写出形形色色的官场人物,其小说无不情节曲折、性格刻画细腻饱满,且由于周本人对公、检、法等办案流程十分熟悉,致使外行人看了热闹,内行人也看出了门道。然而其最成功之处在于敢说真话、勇于揭底,往往将官场中最腐败、最黑暗的一幕呈现给读者,读后令人触目惊心。《国家公诉》也是一样。作者通过一场纵火案发生所导致的长山市的官场剧变,揭示出案件背后各种利益集团的侵扎冲突以及权钱交易等惊人的腐败现象,并以办案为主线,塑造出一位不畏权贵、忠于事实、忠于法律、一身正气的女检察官的形象(叶子菁)。叶是长山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在这起纵火案中无意中卷入前市长和前市委书记的斗争,办案因此遇到了重重阻力。如果冲破阻力一查到底,自己身家性命可能就此不保。是秉公执法还是明哲保身,叶子菁面对着上级、下属、单位、家庭的巨大压力……小说在情节设置上环环相扣,真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读后令人热血沸腾,紧张激动不已。
一九二七年,蒋介石继续四一二政变之后,在黄埔军校第五期学生中也实行“清党”。当时我是黄埔第五期步兵第二学生大队第八中队第三十区队的学生。第五期
一、美国正在为实施“海上封锁”和“一枪击毙”方案作准备美国为了迫使朝鲜放弃核计划、销毁核武和生化导弹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遏制和铲除国家核恐
[内容提要]1973年的柬埔寨危机涉及多种国际因素。在越南战争基本结束和中美关系逐渐改善的条件下,中美之间在这个问题上有了初步的合作,双方有着共同的目
原载《经济学(季刊)》2010年4月第9卷第3期 摘要:本文指出《“大跃进”运动与中国1958—1961年饥荒:集权体制下的国家、集体与农民》和
中文提要 上海的纠纷案例反映了中国城市社会正在经历重要的社会变迁:一种新型的公民组织正在出现,它产生于居民选举,服务于居民的财产保护和权利救济
这20年,近代中国研究的最大变化是打破了三大革命高潮(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为纲论的一统天下,开创了多元的三大流派鼎立的局面。 三大革命高潮
( 摘要: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各国兴起的社区警务策略,是一种维护社会治安的新思维、新观念,体现了西方各国行政改革和新公共管理运动中所蕴涵的“治理
——这块土地承受着太大的压力,这块土地的人民承受着太多的灾难;也许我们不能为他们做些什么,但我们一定要知道那里发生了什么。。。。。。
中文摘要:近代以来,在公私“二元”分离思维下,鉴于公共事务的“公共属性”,地方公共事务如同国家公共事务一样,一直采取政府垄断的治理模式。在当代,政府垄
许多西方的现代化理论家认为,中产阶级和私有财产集团有着反叛现有政权的革新精神,一般是自由、民主建设的重大动力。当西方学者将此种学说应用于中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