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八和平紀念日

二二八和平紀念日,是為了紀念1947年2月28日發生的二二八事件而於1995年設立的國定節日。這是一場源於戰後台灣人與戰後接收的國民政府,在各種因素下所導致的流血衝突。事件結束後,台灣社會失去了一整個世代的菁英,同時在長期戒嚴體制下,人們失去了得以訴說悼念的權利,直至台灣民主轉型以後,才慢慢進入日常與教育體系的視野。儘管政府已公開致歉,訂定相關賠償,設立紀念日,唯作為轉型正義的一環,我們能作的仍然很多。

而首先是,它不該被歡樂給遺忘。

首部二二八插畫圖像創作集

 
用畫筆重新凝視定格歷史場景   
以創作延續福爾摩莎無垠生命   


連結一九四七與現在   
天猶未光,只因我們尚未真正進入   
那些就此消逝的生命之中,以藝術家之眼   
認識,或者,認真記得這些故事   

企劃緣起於2018年,在作者與友人共同規劃,於社群網站進行為期一個月的228系列插畫,意外在網路上掀起論戰、討論。   

從虛擬空間的種種,我們知道不論是二二八事件還是白色恐怖,即便在解嚴多年後,強調轉型正義的現在,仍是真相未明、不被理解的禁忌。透過作者的圖像,搭配說明文字,讓對這段過去陌生的讀者,較能跨入這個沉重的歷史課題。   

七十幾年前的二二八事件中,也有一群人將生命奉獻給這座島嶼,為所愛的家園挺身而出,勇敢反抗。他們成為一顆偉大而美好的種籽,扎根在這塊土地上努力綻放、結果,再次傳播。   

希望透過本書,讓讀者瞭解這歷史悲劇下的精神與勇氣,成為「一顆偉大而美好的種籽」,一代接一代的遍地開花。

快讀二二八
  • 天猶未光:二二八事件的真相、紀念與究責

    天猶未光:二二八事件的真相、紀念與究責

    本書為陳儀深教授十數年來有關二二八的評論與紀念文字之集結,其長年關心台灣近代史、口述歷史與二二八研究,相關評論的積累,見證了近年來有關二二八的研究、討論與爭議的發展過程。

    解讀二二八

    解讀二二八

    歷史學者李筱峰以釐清歷史輪廓的堅持,在本書中藉著精闢的文字論述和歷史照片,完整呈現二二八事件的背景和經過,深入分析二二八事件對台灣的影響。使得《解讀二二八》成為了解二二八事件的入門書。

用什麼形式認識

原住民歌手以莉.高露 /《美好時刻》專輯裡〈優雅的女士〉是獻給高菊花女士—她是高一生的長女。高一生是日治時代被重點栽培的鄒族菁英,後在白色恐怖時期,因遭國民黨忌憚在原住民族群中的影響力,以叛亂之名被逮捕,於1954年槍決。高菊花以長女身份,以歌唱擔起養家職責,甚至曾登入美軍第七艦隊獻唱,她的一生充滿了被政治壓抑的苦楚。以莉.高露曾拜訪過高菊花,得悉其生平後,過了數年才能寫下這一首歌獻予她。

當這片土地上,有一種我們要遺忘過去向前看的聲音迴盪時,我們要用哪一種方式,才能讓下一個世代,知悉這個埋藏在島嶼身體裡的,與我們共同聲息的記憶。文學作品,一直是人們最熟悉的形式,透過作家以小說的形式呈現影響幾代人的傷痛。戲劇也會是個好管道,去年製播了以呂赫若、陳舜臣為背景的《台北歌手》、《憤怒的菩薩》,以戲劇的形式帶我們重返認識那個年代。

近年畫作屢創台灣拍賣價新高的陳澄波又是另一個例子,這位養成於日治時代,甚至前往中國授課過的、帶有左翼色彩的畫家,同樣消失在二二八的歷史洪流中,《陳澄波密碼》以大眾小說的形式,重讓陳澄波及其藝術回到我們的視野中。

一首歌、一幅畫、一部小說、一齣戲,或者,他們所能說出的歷史真實並不太多,然而,也許它們將是一種引導人們去認識的種子。
用文學
《紅磚港坪——鄭清文短篇連作小說集(1-3)》(套書珍藏版)

《紅磚港坪——鄭清文短篇連作小說集(1-3)》(套書珍藏版)

從日治時代經過二二八到當下,台灣這塊土地和人們,所經歷和面臨的種種生命歷程。

花東婦好

花東婦好

她們困鎖於國族與家族的詛咒裡,在族群、政治、戰爭的陰影之下,力抗歷史洪流。

忤:叛之三部曲首部曲

忤:叛之三部曲首部曲

小說手法營造在政治、經濟、文化動盪的戰後時代下人物的心理轉變。

綠島

綠島

一九四七年三月十四日,我的父親失蹤了……十年後,一個陌生男人敲響我家大門。

用音樂
用美術
陳澄波密碼

陳澄波密碼

他的畫作,充滿謎團;他的名字,是不能說的祕密,為什麼他會成為禁忌。

陳澄波全集第六卷:個人史料〈Ⅰ〉

陳澄波全集第六卷:個人史料〈Ⅰ〉

他留下的作品與文物,家屬為避免政府查禁,長期密藏閣樓,成為一份長久被壓縮、遺忘的台灣資產。

表現出時代的「Something」:陳澄波繪畫考

表現出時代的「Something」:陳澄波繪畫考

時代與繪畫的糾結!陳澄波畫作背後因時代而被遺忘的故事! 本書提供一把重啟之鑰!

紀念之外:二二八事件.創傷與性別差異的美學

紀念之外:二二八事件.創傷與性別差異的美學

我們有必要重訪二二八記憶形成的過程,此論述透過當代藝術的途徑,謹慎地找出它作為一種創傷的結構和機制。

用戲劇

細究二二八

重回現場_以當時記錄重構
被出賣的台灣(全新翻譯校註)

被出賣的台灣(全新翻譯校註)

1965年問世,是第一本詳細記錄台灣戰後史與二二八事件前因後果的書籍。

止痛療傷+關鍵十六天: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 (紀錄片珍藏版)

止痛療傷+關鍵十六天: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 (紀錄片珍藏版)

二二八事件被淹沒的一段歷史,白崇禧將軍來台最新史料、採訪紀實與歷史紀錄片。

台灣在民國:1945~1949年中國大陸期刊與雜誌的台灣報導

台灣在民國:1945~1949年中國大陸期刊與雜誌的台灣報導

台灣戰後關鍵四年,從進步島嶼到絕望深淵。「中華民國」人如何看待台灣?

台灣學運報告:1945-1949

台灣學運報告:1945-1949

記敘了一九四五至一九四九年間的台灣學運;並按事件時間一一羅列各方證言,全面挖掘被埋葬的真相。

二二八事件研究
重構二二八:戰後美中體制、中國統治模式與臺灣

重構二二八:戰後美中體制、中國統治模式與臺灣

這是一部以 兩條極重要的國際政治脈絡,重新解析二二八事件的著作。

二二八事件真相考證稿(二版)

二二八事件真相考證稿(二版)

中央研究院院士黃彰健先生,以多年來收集的珍貴歷史文件,還原了歷史真相。

1947台灣二二八革命

1947台灣二二八革命

二二八事變先驅紀錄《1947台灣二二八革命》最新修訂,時隔33年於台灣再度發行。

七十年後的回顧:紀念二二八事件七十週年學術論文集(精裝)

七十年後的回顧:紀念二二八事件七十週年學術論文集(精裝)

如何進一步發掘史料,引入研究新血,追查被密裁者、加害者的下落,期能落實轉型正義。

那些轉換身份的人們—我們究竟是什麼人?
天亮之前的戀愛:日治台灣小說風景

天亮之前的戀愛:日治台灣小說風景

為斷裂的文學世代鋪設一條深入核心的捷徑,走進賴和、呂赫若等小說家的苦澀與酸甜中。

來去府城透透氣:一九三○~一九六○年代文青醫生吳新榮的日常娛樂三部曲

來去府城透透氣:一九三○~一九六○年代文青醫生吳新榮的日常娛樂三部曲

從日記出發,試圖探究日治中期一個(群)地方知識人(社群)的日常生活史。

以文學發聲:走過時代轉折的臺灣前輩文人

以文學發聲:走過時代轉折的臺灣前輩文人

走過這些時代轉折的前輩文人,他們如何在劇變的環境中思索與自處?

日據時期臺灣留日學生對戰後臺灣發展的影響

日據時期臺灣留日學生對戰後臺灣發展的影響

首次把留日學生這個社會階層進行研究,全面地考查了他們對戰後台灣政治的重大作用。

那些選擇自主的人們—失去故鄉的人
漂流日本:失去故鄉的臺灣人

漂流日本:失去故鄉的臺灣人

這一群人永遠在失去故鄉的路上,環境迫使他們不斷叩問自己是什麼人?又從哪裡來?該往何處去?

王育德自傳暨補記:台灣獨立運動啟蒙者

王育德自傳暨補記:台灣獨立運動啟蒙者

透過王育德之筆,留下日本時代台灣社會景象及戰後二二八事件的珍貴紀錄。

史明口述史(共三冊)

史明口述史(共三冊)

這是一個左翼青年渴望獨立的真實實踐,也是台灣一個世代奮鬥掙扎,尋求認同的縮影。

自由的滋味

自由的滋味

台灣知識份子如何在國民黨拉攏下,依然堅持為台灣人發聲,而在其同世代則幾乎是絕無僅有。

德國的案例
美茵河畔思索德國:從法蘭克福看見德意志的文明與哀愁

美茵河畔思索德國:從法蘭克福看見德意志的文明與哀愁

從這座城市的肌理凝視德意志的重要命題,思索法蘭克福為什麼是法蘭克福,德國又為什麼是德國。

歐洲的心臟:德國如何改變自己

歐洲的心臟:德國如何改變自己

資深駐德記者 講述一個遭遇各種極端困境卻始終勇於面對的國家,從廢墟中重建,重返榮耀的故事。

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

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

臺灣第一本探討德國兩次轉型正義的專書,為當下的公義努力,跳脫仇恨的轄制,留給下一代最好的禮物。

南非的案例
溫柔的復仇:奧比‧薩克思的創痛與重生札記

溫柔的復仇:奧比‧薩克思的創痛與重生札記

奧比‧薩克思在《溫柔的復仇》裡回到改變他一生命運的爆炸現場,並完整、坦率呈現出他最內在的私我。

漫漫自由路:曼德拉自傳

漫漫自由路:曼德拉自傳

他以智慧與善良,超越種族的胸懷,超脫仇恨的寬容,以及永不屈服的勇敢之心,堪為人類楷模。

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

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

圖圖大主教向世界解答了南非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刻,如何選擇了第三條道路,走出撕裂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