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英雄——李俊
李俊,杭州飞像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拥有多次创业经历,大学期间举办音乐培训社,跨界文化传播公司;毕业后在企业担任高管,先后创立过礼品公司、电商公司、工厂。2014年告别传统行业,开始接触科技创新领域。2015年,李俊与张兵博士组建了杭州飞像科技。
杭州飞像科技,2017年获评杭州市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主营业务包括:空中成像广告设备一体机、大型沙盘演示,以及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手机等移动终端的空中成像外设设备等。公司聚集了一支专业科研队伍,包括杭州市521“千人计划”和浙江省“千人计划”专家等;并有一支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带领全体员工组成的战斗团队,重管理、讲效益,正在做大做强,向集团化方向发展。
Q:为什么会想到要创业?
A:从我读大学的时候开始就有了创业的种子,希望做些跟同龄人不一样的事情。从那个时候开始觉得,创业是特别快乐的事情。我在跟太太结婚之前,觉得生活挺好,打工一年能赚个百来万,在公司上班,我为什么一定要创业?开什么玩笑?真正意义上开始创业是受了家人的影响,太太是温州人,骨子里面的观念可能不太一样。
读大学的时候我就开始创业。学费、包括家里买房,都是读大学时赚的。我写学习教材,做吉他培训班,玩乐队,还做了一家文化传播公司,有乐队、有歌手、舞蹈演员,做一些商业演出。善于创业倒不敢讲,每一次都是时代在成就我的创业故事 。后来我发现,真正要成功,一出来就开始做创业是不够的,还需要很多综合方面的知识。
大学毕业后,我尝试往职业经理人方向发展。职业经理人储备的管理知识、眼界思维都丰富后,创业是时势推动的必然结果。有时在大公司做得更好,是基于平台,在小公司从0到1,成就感会更强烈。基于这些想法的驱动,我觉得只要市场机会来了,这个点被我抓到,就会义无反顾做这件事情。但如果土壤跟阳光没有到来,我会去做储备。
人这一生,会遇到很多贵人,当贵人出现的时候,能不能承接得住贵人对你的帮助,取决于你平时为遇到贵人准备多少。机会一定有,但不代表会掉到你头上,掉到你头上是因为你准备好了,所以才接得住。
Q:团队磨合过程中如何解决争议?
A:11年到14年,我们在创业过程中发现整个业态,包括创业行业、传统行业都遇到了一定瓶颈。14年开始,我们想看看有没有更好的项目机会(可以)走出去。当我们走出去的时候,发现外面的世界跟我们那个时期不一样,就会疯狂汲取一些原来没有的信息和知识。
缘分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我碰到了张兵博士团队。有技术的专家其实有很多,许多很好的技术都关在实验室里。当好技术要走到商业化应用的时候,它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从科学家团队来讲显然是会有不足的。早期我们团队都在海外,很多国内的事情要从我这边开始去做资源整合,去做技术、商业化的落地。后来,我们科学家团队逐渐接受了市场化理念,接受了我们要走到金融市场、资本市场上去。这中间关于理念的磨合,花了非常长时间。科学家团队跟商业团队,思维逻辑不太一样,在磨合过程当中,我们发现彼此都很信任也很尊重相互的领域。
合伙人创业其实跟谈恋爱是一样的,不可能不吵架,不可能没有摩擦。之所以恋爱最终会走向婚姻,核心原因在于大家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我要有一个家,这个家是你跟我的。对于合伙人创业者来讲,我觉得是一样的。这中间会有很多理念的对冲,因为大家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各方面都不一样,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各方面也都会存在一些差异。我们磨合的时间,现在回忆下来不会低于八个月。而我们所有的摩擦、磨合,最终目的也是希望这件事情能成。
我们会有一个公司形态,承载整个技术产业化而实现的企业价值,或者说市场价值。今天你做商业,我做商业,我们共同语言就会很快碰到一起,达成一些共识。但作为技术人员跟商业人员,会有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因为知识体系结构不一样。因为我们是一个合伙人团队,最终它是要形成一个决策机制,如果我妥协,我们可能不需要八个月,两个月就能结束这些事情,但那是对我们合伙人、团队不负责任的表现。为了深刻地达成共识,我们用了充分多的时间去做交流,花了八个月的时间做这件事情。当时唯一想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海外回国创业之后,我们不能因为水土不服而死掉。
很多海外团队回国创业失败,不是他们技术不好、不够努力、不够专注,而是因为水土不服。我们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八个月做充分交流,确定在国内应该用什么方式去推进项目。我们也走访了很多投资人,让他们帮我们去论证,也可以说是自己找虐。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接触到投资人,被投资人一顿批,批完之后,我们再继续思考这么好的技术,它应该怎样真正走进市场应用。在这个过程中汲取了宝贵的反馈意见。
Q:参加此次创业营的收获?
A:创业营给我们带来很多跨界合作的机会,我觉得(主办方)都还蛮用心的,不是在行业领域里面让我们去学习,而有聚集了很多有跨界思维、跨行业领域的一些人,大家碰撞出很多火花。
我作为班长收获最大。特别感谢这次机会跟平台,让我们快速对接到这么多创业者,就像我们赵副班长说的:在这,我们感受到创业者不再孤单。第二件事,就是在这么有心的安排跟促进下,创造了很多跨界合作的机会。你们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环境,最终让创业者在平台上面能得到更大的价值化输出跟利用的话,一定是要让我们有更多的交流跟交集,也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要进入资本市场合伙人制的企业,应具备什么特质。
王坤老师跟我们讲股权的时候,曾经出了一个题:12个坑的故事。班上有一个同学做的公司“市场易”,从来没有踩到过12个坑中任何一个。而踩坑最多的,吸收完知识,受益最大的,就是我这个班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选择举报类型
实名认证
小狐提醒您:
应国家法律要求,使用互联网服务需完成实名验证。为保障您账号的正常使用,请尽快完成手机验证,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