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忠 打造麵包中的星巴克
精華簡文
瀏覽數
郭明忠 打造麵包中的星巴克
天下雜誌從擺地攤開始,讓「摩摩喳喳」、「肉骨茶麵」成為台灣日常美食,今日麵包新語的精品特色,其實來自他在台北餐飲圈的點滴摸索。
三年前,《天下雜誌》在新加坡第一次遇到BreadTalk,接待我們的官員興奮地介紹,這家店是新加坡知名的企業家George Guek (郭明忠)所創。走進店裡,肉鬆麵包、菠羅……,「這不就是台灣麵包嗎?」同行人驚呼。
原來我們從小吃的台灣麵包到了新加坡被當成寶啊,眾人紛紛感嘆。
在政府主導一切的新加坡,George Guek能大膽創出行銷多國的「精品麵包店」模式,實在是個異類。他因此在新加坡風光無比,不但得遍大小創業獎項,前總理吳國棟還在國慶演說表揚他。
但這位George Guek到底與台灣有何淵源?直到去年十二月,郭明忠來到上海接受《天下雜誌》專訪,才真相大白,原來他曾在台灣待過十一年,是在台北練就一身創業本領。
笑得有點靦腆的郭明忠還懷念著當年內湖的住處,那裡春天總開著大片桃花。「台灣真是塊寶地,」他感嘆,「比新加坡還要『打拚』。」祖籍潮州的郭明忠用閩南語念出「打拚」兩字。
郭明忠剛畢業自南洋美專時,是個滿懷理想的二十三歲藝術青年,他在一九八一年帶著兩千元新幣來到台灣。報考台北國立藝專失利後,經由朋友介紹,開始在百貨公司擺起「龍鬚糖」的攤子,這是他在新加坡學過的傳統中國小點。
這個新奇的點心很快就讓郭明忠的攤子大排長龍,他一連在台灣各地開了十多家糖攤。當龍鬚糖的新鮮感開始退燒,他又賣起脆皮冰淇淋,並轉進百貨公司美食街,引進新加坡的南洋美食。
「實演」打造差異化
今日台灣人吃泰國菜、越南菜,飯後得來碗「摩摩喳喳」、「西米露」甜品的規矩,就是郭明忠當時引進台灣。
今日麵包新語的種種特色,其實都是青年郭明忠在激烈競爭的台北餐飲圈一點一滴地摸索得來。
例如,今天麵包新語的招牌特色「開放廚房」,白色高帽的師傅細捏麵團的過程,常引人圍觀。同樣道理,當年郭明忠賣的冰淇淋,餅衣一定得要在現場烤得噴香,即使製作速度較慢,也在所不惜。而龍鬚糖更是每一個都現做。
「他很重視『實演』的效果,」麵包新語集團中國總裁陳國華說。被郭明忠尊稱「老師」的陳國華,曾是台北統領百貨的企劃經理,郭明忠的第一個龍鬚糖攤,就是他招商進來的。
郭明忠講格調,這在台灣草莽的攤販文化中顯得獨樹一格。旁人慣用塑膠盤、保麗龍碗,他放花生糖粉的盆子是青花瓷,裝摩摩喳喳的是透明的玻璃碗。
打從郭明忠創業第一天,親手在賣糖的花車彩繪一條龍開始,他藝術創作的宣洩管道,就從畫布、宣紙轉移到工作的點點滴滴。「陳列、包裝,任何東西都要有美感,」他強調,「美學給我很大幫助。」
為了凸顯異國風情,郭明忠連店員都講究「原汁原味」,將他大哥、小弟甚至其他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的潮州鄉親都拉來台北。最盛時他們在忠孝東路的租房處擠了二十多個南洋華僑。
八○年代台灣還未開放外勞,每回郭明忠去辦工作簽證時,人數總多到讓辦事人員吃驚,讓他得費盡口舌解釋,這種獨特的南洋食物,一定要當地人來做。
從材料、用餐環境的高品質努力,使郭明忠可以訂出超出同業的高價。例如一碗摩摩喳喳四十元、一小盒現做龍鬚糖二十元,在二十年前的台北都是高價位,但他的攤位仍常是大排長龍。如同今日上海的麵包新語。
店面曾獲亞洲設計獎
郭明忠沒有上過一天的管理課程,但他卻懂得運用自身的多文化背景,加上美學訓練的優勢,做出差異化競爭。當他帶太太回故鄉休養身心時,也將台灣的美食街在新加坡改頭換面,成為精品等級的「食閣」(Food Court)。
現在這種食閣在上海也處處可見。隸屬麵包新語集團,由陳國華掌舵的「大食代」已在上海開了十一家,各具特色。有的以原木、石材為主題,有的以金屬原色打造出潔淨無塵的質感。
麵包新語曾得到二○○四年亞洲設計獎,與台灣的誠品書店、新力並列。常有人好奇如此令人驚豔的空間,該出自名家手筆吧?
令人意外的是,這全出自一對台灣夫妻檔設計師手筆。而從新加坡第一個食閣開始,到今日的麵包新語,不論印度、上海,至今郭明忠每一間新店仍是他們設計。這對郭明忠堅持身分保密的夫妻檔,也一直是麵包新語核心團隊的成員。
一九九九年,夫妻檔設計師、陳國華、郭明忠幾個餐飲行銷老手動起創連鎖品牌的念頭,他們做好設定:以十八到四十五歲的年輕專業人士為主要客群,以行銷多國、股票上市為目標。
八個月後,第一家麵包新語在新加坡某個購物商場開幕。第一天排隊買麵包的青年男女足足排了五十公尺長。六年後,麵包新語在亞洲已超過一百家店,分布十七個城市,九個國家。
為何選擇麵包?郭明忠承認,不是因為他愛吃麵包,而是「麵包很有趣,」他說。
相較於其他餐點,麵包有著無限可能。在他眼裡,麵包事業是塊素淨的畫布,他可以在上頭恣意揮灑創意,運用在台星兩地美食街二十年的累積,把馬來娘惹菜、台灣肉鬆、印度咖哩、泰國椰漿都與麵包結合。
麵包新語效法時尚品牌,一年會有三次新產品發表,其中包括不少因應時事的新款,例如,神州五號、臥虎藏龍等,常讓人會心一笑。現在上海熱賣的是一種圓厚扁平的芋頭餡麵包,叫「阿扁」。
像麥當勞一樣,麵包新語儘管各國分店都有獨創口味,但幾樣基本款絕對全球一致。例如很有台灣味的肉鬆麵包「鬆鬆」便是全亞洲最暢銷的款式,一年可賣上一千五百萬個。
但郭明忠強調,他的「鬆鬆」與台灣同中有異,從肉鬆的炒法、蛋黃醬的配方都有麵包新語的獨家祕方。「求新求變求差異,這是我們的企業文化,」他說。
挑「旺點」的關鍵能力
再多的創意,但如果沒有細膩的執行力搭配,往往淪為空談。例如,麵包新語平均一間店面四百八十萬台幣的投資成本,加上購物中心高昂的租金負擔,讓每個新店面都背負著極大業績壓力,非熱賣不可,「可以說是不成功便成仁,」陳國華苦笑說。
與此相輔佐的是郭明忠、陳國華以多年經驗累積,幾乎萬無一失的的挑「旺點」能力。他們對於賣場的人流、動線極為敏感,至今郭明忠只要得空,就跟著各國部屬巡視賣場,而且每張店面平面圖,都要陳國華審核。這是麵包新語團隊的光鮮面外,常被外界忽略的關鍵能力。
郭明忠自幼受華校教育,還有他對台灣的熟悉,一不留神會讓人以為他是台商。但在新加坡國際化的薰陶之下,他的視野、思考還是迥異於一般台商。
例如,被問到以哪一家連鎖店做為心目中標竿時,郭明忠想了一下,說的是「LV」(路易威登)。
他出差時都會專程參觀當地LV旗艦店的櫥窗布置,為各地創意大呼過癮之餘,更令他讚嘆的是,不管在巴黎、孟買,每家LV店面的細膩都是完美一致。「這很不容易做到,因為各個國家的素質不一樣,」他以內行人的經驗指出,「這就是一個我們可以學習的榜樣。」
所有連鎖品牌的成長瓶頸都是人才。當郭明忠也意識到這點,而計劃成立麵包新語的專屬培訓學校時,他先去世界最著名的服務業培訓聖地麥當勞大學取經,住上幾晚。當競爭者批評,麵包新語的精品模式難以擴大規模,郭明忠謙遜地表示認同,但他認為麵包新語終究會找出一個成熟的「模式」,能像星巴克一樣迅速擴展又兼顧品質。
「星巴克到現在三十年了,我們才六年,慢慢來吧!」郭明忠笑了。 第一堂課:麵包新語(BreadTalk)創辦人郭明忠 打造麵包中的星巴克郭明忠,曾在台灣待過十一年,從擺地攤開始,讓「摩摩喳喳」、「肉骨茶麵」成為台灣日常美食,今日麵包新語的精品特色,其實來自他在台北餐飲圈的點滴摸索……。
關鍵字:
文章下載
PDF下載 付費閱讀 下一篇 鼎泰豐前進倫敦 推手竟來自新加坡作者─顏擇雅
還是新人,從實踐中確認新聞不是人云亦云;請睜開雙眼放下成見,卻不要失去態度,這是我的視野,你可以否定,但無法取代。造訪我的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