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312115臺大校園內的 歷史建築
如同任何一所殖民大學一般,臺大的校園風格根基於殖民者的思維以及文化。
創立於1928年的帝大校園從校園空間配置到建築設計風格,都是當時日本建築師在明治維新後,
所受的西化訓練與對臺灣的文化橫向移植之具體再現。
而此一歐式風格也成為現今臺大校園風格中,
最具有歷史傳統的特色,並延續至今........
若要分析臺大的建築風格傳統,日治時期完成的椰林大道兩側建築是最具代表性的主體。
文學院、校史館(舊總圖書館)、一、二、四號館以及行政大樓等老建築沿著寬70米的椰林大道兩旁興建,
藉由一致而延續的建築立面形狀以及建築語彙的採用,
營造了臺大校園中的建築傳統。
日治時期校園組織採取丁字路的作法,讓校園中南北向的道路皆對著一棟建築物,
再藉由建築物中央的山牆來聚集視線的焦點。
除了山牆的採用外,日據時期建築物的主入口常藉著垂直立面形狀的變化、
開窗方式的變化及凸出的門廊來加以強化。
也因此一般的臺大空間使用經驗是會藉著建築物中央高起與門廊凸出的位置去尋找主要入口。
這樣的作法不僅僅是在老建築上,更影響了光復後興建的建築物。
行政大樓原為台灣總督府台北高等農林學校(今國立中興大學)校舍,
興建於日治時期大正15年(1926) 3月31日。
1928年3月31日臺北帝國大學成立後,該校舍繼續沿用,
成為台北帝大理農學部、農林專門部辦公室以及本館。
1945年改名為國立臺灣大學時,因此校舍保存完善,便依然持續沿用直到今日,
做為國立台灣大學行政大樓,後方的理農學部生徒控所則做為第一會議室。
已被列為市定古蹟,並且依然持續使用及運作。
行政大樓為農林學校的主要建築,屬後期文藝復興,或稱新古典樣式的風格,
正門為兩組兩兩成對兩層樓高的科林斯石柱利於入口兩側,
柱頭以毛莨葉的蜷曲樣式覆蓋。
屋頂因為要配合台灣多雨的天氣而用黑瓦設計成日治時代常用的傳統外突的出簷形式,
牆面以清水紅磚砌成,並以洗石子鋪面裝飾。
校史館常設展區位於舊總圖書館二樓中央閱覽廳。
舊總圖書館起造於1929年,歷經五次擴建終至今日規模。
1998年夏,總圖書館遷至椰林大道終點的新館,
該建築轉交文學院使用,
同時也被指定為市定古蹟。
- 西螺 埔心 程氏家廟(2014-09-20)
- 埔心 羅厝天主堂(2014-10-12)
- 竹塘 土庫 詹仁華古厝(2014-10-03)
- 二崙 十八張犁 廖家古厝 (綿盛堂)(2014-09-26)
- 頭城 蘭陽博物館 又一章(2014-09-05)
- 日治寺院(四) 北投普濟寺(2010-03-31)
- 北投 溫泉博物館(2010-03-31)
- 后里 月眉觀光糖廠(2013-03-31)
- 秀水 棋官內 梁家古厝 (梅鏡堂)(2017-03-31)
- 秀水 秀花路 梁家古厝(2017-03-31)
- 埔鹽 南勢 辜媽張孺人墓(2017-03-31)
- 師大校園內的 歷史建築(2018-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