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為什麼仍然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 2018-06-24 20:18:38
來源:藍鯨科技峰會,演講:溫元凱
當下中國的教育,是一個問題與機遇並存的領域,一方面教育改革的推進不盡如人意,另一方面隨著移動互聯等新科技的出現,無論學前、中小學還是大學,教育的各個階段都可以說是商機無限。
6月20日,第一屆藍鯨科技峰會在北京舉行,著名經濟學家溫元凱應邀在峰會上做了主題為“中國當前的經濟新時代和創新教育投資的新機遇”的演講,演講中的不少看法值得一讀,特此推薦。
溫元凱
以下系演講精彩摘選:
中國當前創新教育投資的新機遇
中國教育改革正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教育正在成為中國上下里外誰都不滿意,但是誰也無可奈何的領域。深化改革,大家都知道現在有三個頑固堡壘,那就是政治體制改革、教育體制改革和國企改革。40年來這三方面的改革,只是動點皮毛而已,實質依然故我。
我們可以看到教育改革高考應試仍然是太強大的指揮棒——以分取人、一考定終生,誰也懷疑,但是誰也沒有辦法。我們要重溫一下毛主席1964年的春節談話。毛主席早在60年講過一句話,學生要看破分數,不做分數的奴隸,要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但是什麼看破分數啊?怎麼能不做分數的奴隸?怎麼才能生動活潑主動的學習,誰也拿不出一套方案來!
為什麼中國那麼多的人要千方百計,甚至砸鍋賣鐵要把孩子送到國外去和移民?中國的國際學校和國際班的學生已近百萬。我當年是高考恢復的提出者,今天我是高考的批評者。要給大學更多的探索的自主招生權,要鼓勵更多的人來探索國際化創新教育,要鼓勵更多的人來創辦各種新學,這也是我們藍鯨教育一直在致力於推動的事情。
中小學的素質教育已經成為共識,教育體制改革的時候給國際化創新教育的投資和創業帶來了巨大的機遇。
首先,我們應該來創辦一批新型的國際學校。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出現一家全國公認的像英國的這個哈羅公學、伊頓公學這樣的名校。優秀的國際學校校長正在成為稀缺資源,另外短缺有眼光有遠見的教育投資人,投資人校長辦學團隊,政府支援,有效的融合。但實際上我們國家不缺投資人,我們國家也不缺有眼光的校長,也不缺辦學的團隊,也不缺政府的支援,關鍵就是誰能夠把他們能夠做最有效的整合和融合。
另外創辦新型的國際幼兒園正在成為投資熱點,創新性的移動網際網路教育正在成為新的投資熱點。短音訊和短視訊,正在普及最優秀的教師資源到每一個普通學生。
不少人應該知道,美國出了一個傳奇的數學老師叫薩爾曼·可汗,比爾蓋茨的兒女數學沒學好,後來經過她的輔導學好了。比爾蓋次送了他150萬美元作為他個人的酬謝。有人要出10億美元把它商業化,他拒絕了。可汗把他的課放在網路上,誰都可以使用。更重要的是聽說現在美國百分之六七十的中小學數學老師已經不上課,都組織學生觀看可汗的數學課,因為可汗比他們講的好得多,學校老師變成了輔導答疑。這一個是我們最好的示範,怎麼樣把全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好的教學資源,能夠通過移動互聯,讓每一個山區的貧困少年都能夠收看,這是將來教育一場顛覆性的革命。喜馬拉雅做了最好的嘗試,所以創辦短音訊和短視訊的課程,正在成為當前教育變革一個很大的投資商機。
我有幸在鄧小平復出第五天的時候,參加了他組織的這個四天的座談會。我當時是個小不點,因為參會的都是科技教育界的元老,我利用插話的機會向鄧小平提出了恢復高考,被他當場採納和表揚。後來我才知道,這個建議改變了後來中國千百萬人的命運,所以我後來也成了一系列改革的一個參與者。
40年後的今天,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最大的貨物貿易國外匯儲備國,這就給中國進一步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但是我們必須指出的是,我們從上到下要少一點過分良好的自我感覺,要多看到一點我們存在的問題和危機,多看見先進水平的差距,我們才能發展的更好。我們現在仍然是一個人才短缺的狀態,尤其是高階人才。
大家都知道著名的錢學森對溫家寶的天問,這個問題問了已經十年,我還沒有看到過一個像樣的回答,沒有看到過一條有力的措施來改變這個狀態,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為什麼我們要來探討以色列和美國的創新?
直到今天,中國的全球競爭力仍排在世界20名以後,中國最好的大學排不進世界前40名。中國幾乎沒有世界級的實驗室、學派和學術大師。中國還非常缺乏世界性的超級跨國公司,我們對中國創新氛圍很差缺乏足夠的認識。
我們應該問一個問題,美國為什麼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這是個中央領導人向我提出過的問題,但是我的回答還不夠好,今天我可以回答的比較好。
美國的人口只佔全世界5%,但是美國人消耗了全世界25%的資源;美國掌控了全世界60%的金融。還有一個資料,我相信大家從來不會在中國任何一張報紙領導人講話書本檔案上看到過,那是我計算出來的——我認為美國掌控了全世界70%的高階人才。當然我們這些人要把國家政府社會研究,美國怎麼吸引全世界的人才,美國的大學機構研究機構怎麼鼓勵創新創業、白手起家、包容。
我有一個講演非常受歡迎,講了十年,叫諾貝爾獎是怎樣煉成的。我收集了1901年到2017年全世界一共出了六百十八個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總結了諾貝爾獎的五大規律。
第一個規律,美國德國英國三個國家佔了全世界諾貝爾獎的90%以上,美國就佔了二戰以後全世界諾貝爾獎的70%以上。也就是說今天世界上得諾貝爾獎70%是在美國上班的,在美國的大學研究機構和企業實驗室工作的。中國只有一個,而且已經是一個84歲的老太太。中國今天不是很有錢嗎?不是有的時候也挺騷包嗎?為什麼我們不能在3萬億的外匯儲備中間,拿出個300億來請一百個諾貝爾獎得主到中國來工作,這件事情可行不可行?每個人三個億,那些搞理論工作的也不要三個億幾千萬就可以。來幹什麼?來當大學的校長。他們至少比現在中國的大學校長更有權威一點吧。來當研究所的所長,至少我們中國科學院近一百個研究所沒有得諾貝爾獎當所長,來創辦新的大學,新的研究所,有沒有可能呢!
當然問題來了,他們如果到我們的大學當了校長,那我們的黨委書記該怎麼辦?誰說了算呢?會不會就沒有黨的領導了?這就是對我們改革深化的一個很大的挑戰。
第二個規律,世界排名前20名的大學佔世界諾貝爾獎的90%以上。第一名哈佛大學先後出了151個諾貝爾獎,第二名哥倫比亞大學先後出了101個諾貝爾獎。第三名英國古老的劍橋大學出了91個諾貝爾獎。第四名,芝加哥大學89個,第五名,麻省理工87個等等。那中國的大學在哪裡?
第三個規律,這些大學有一些著名的實驗室,現劍橋大學有名的卡文迪許實驗室,出了29個諾貝爾獎。我們華為算很牛了,研發上投入了大量的錢。任正非是非常重視研發人才的,但是這樣的距離,恐怕還有遙遠的路程要走。德國的古老格林科大學出了45個諾貝爾獎。丹麥算個小國吧,但是出了一個偉大的原子物理學家,帶領的哥本哈根學派,出了12個諾貝爾獎。
第四個規律,諾貝爾獎30%是是師徒相傳的,他有階梯效應,他有傳承,最長的傳承五代人。我們國家建國以來的各項政治運動,反右、後來的文化大革命,把大學研究所搞了個天翻地覆,很多著名的教授甚至自殺身亡。我們還能有這樣的五代傳承嗎?這個問題,直到現在,我們都沒有進行更加深刻的反省。
第五個規律,猶太人佔諾貝爾獎35%。有人統計了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一百項發明,從1900年到1928年中國一項也沒有,大家想想1900年到28年我們中國在做什麼?1928年到1957年出了一項,60年代前半部分好一點,出了三項,1963年上海第六人民醫院的外科醫生創造了世界首創的斷手再植。1964年,農技校教師出身的袁隆平發現了雜交水稻。1965年中國科學院上海生髮明人工合成胰島素,開創了人工合成生命的程式。但是大家注意,從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直爆發到現在,中國就再也沒出過一項被稱得上偉大發明的科學發現。
又有人統計了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發明家,請注意,不是科學家,而是發明家。從公元前287年阿基米德開始算,2000多年中國居然只能排進去一個人,那就是一千多年前東漢的太監蔡倫發明的造紙。近500年,近200年,近100年,近70年,近40年,中國沒有一個人可以排到這張表上去。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偉大的發明家談什麼創新?我們眼睛裡看到的所有現代物質文明都是西方發現。所以說老實話,這幾張表該不該貼到我們的科技部長的家門口?該不該貼到教育部部長的走廊裡?貼到每一個大中小學的畫廊裡面?希望在什麼地方?希望呢已經不是我們這代人了,希望只能在下一代。所以我們要推動教育創新,教育改革得真正的用意就在這裡。
我們看看最新的世界最好的20名大學,美國佔了16所,英國佔了三所。那麼中國的大學在哪裡?最新的排行榜,清華大學排49名,北大排72名,浙大125名,上海交大137名,也就是說,我們的一流名校排不到全世界的前位。
我是個蠻喜歡看電影的人,我發現美國人拍了很多科幻片,而國內電視上最喜歡放的是帝王片,這就是中美文化的不同,美國人喜歡科幻創新,美國的科技大佬都是科幻迷,那中國人喜歡研究的就是權力鬥爭,怎麼勾心鬥角,怎麼拉邦結派怎麼整人,這就是我們值得應該反思的問題。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