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新君王登基,為了體現自己權利的正當性和信服力,總是會想方設法的從前朝上代或者最好從老天那裡搞到一個祥瑞的禮器以作為自己權利和地位的象徵,否則便有名不正言不順的嫌疑。中國有句古話:「道存於器中」,不同的時候有不同的器以承載大道。三代神話時期是「河圖洛書」,商周時期是「傳國鼎」,秦漢以後,便是「傳國璽」。
中國封建社會歷經了兩千多年,皇帝更迭無數,但是每一個皇帝都十分重視前朝「傳國璽」的傳承於授受。當然,作為封建社會的最後一環的清朝也不能例外。清入關前,經過太祖努爾哈赤和太宗皇太極兩代人的努力,已經成為一個勢力強盛,版圖不斷擴大的少數民族軍事聯盟。但此時的關內明朝,已經是內外交困,氣數瀕盡。雄心勃勃的皇太極產生了入關取而代之的慾望,但是,要取代一個政權建立新的王朝只是武力上的征服還是不夠的,還需要那個「天降祥瑞」的「傳國璽」。
天無絕人之路,清太宗天聰九年(1635年)征剿察哈爾的貝勒多爾袞勝利回朝,並自稱獲得了一方元代的國璽。據說,這方「制誥之寶」是元順帝在被明朝趕往沙漠時所攜帶的宮中之物,後來不知下落。兩百多年後,有人在山裡放羊,發現羊三天不吃草,總是用蹄子刨地,牧人好奇的在原地挖掘,得到了這塊傳國璽。後來,這方寶璽落入了元人後裔歸化城土默特部博碩克圖汗手中,而後察哈爾林丹汗得到。這塊璽為玉質,交龍妞,其文為漢篆「制誥之寶」四字。
清太宗皇太極對這方天降祥瑞十分的重視,隨即舉行了隆重的受寶大典。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初內國史院滿文檔案》對此記述頗詳:天聰九年八月初六日,秘書院甲喇章京鮑承先奏言:汗聖德如天,仁政旁達,天賜玉璽,乃非常之吉兆也。汗當急敕工部製造寶函。進獻之日,汗率諸臣郊迎,由南門入宮,以應天眷。又以得璽之由,書於敕諭,緘用此寶,頒行滿、漢、蒙古,咸知天命之攸歸也。
皇太極迎寶受寶大典場面十分隆重,出席人數眾多,但確無一漢人。盛大的迎寶受寶大典結束后,官員們紛紛上奏:汗順天意合人心,獲興師鎮國之寶,禎祥已見,曆數將歸。此次受寶活動結束后,次年他便建大清,用皇帝稱號。此後的一段時間內,他發佈的許多文書上都用此寶。
奇怪的是,這方傳國玉璽在大清入關后竟突然停止了使用。所有文件上都改用滿漢兩種文字的「制誥之寶」。到了清中期,乾隆皇帝欽定宮中二十五寶時,在所謂祖先所傳的四寶當中,也不見當年的「制誥之寶」。乾隆十一年(1746年),被整理出來的原宮中保存的清初寶璽都被送往盛京鳳凰樓收藏,但「盛京十寶」中也不見這方「制誥之寶」。這不禁會引起一番議論,當年的寶貝去了哪裡?
不久,乾隆帝忽又下旨從「盛京十寶」中撤去了「丹符出驗四方」之寶,而換上了一方「制誥之寶」。朝野這才舒了一口氣,原來「傳國璽」還在。當然,這方「傳國璽」是假貨,無論是大小尺寸還是寶文篆法都與那方「制誥之寶」大相徑庭。
實際上東漢以後的「傳國璽」都是以造假為主。清初這塊「制誥之寶」更是假貨,元代史書上不見有「制誥之寶」名目。歷史上的「制誥之寶」的出現是在明代。難怪當年皇太極搞得「迎寶受寶」大典時,沒有一個漢籍官員參加。因為這從一開始就是一個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