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么冷,先别去看了!吃顿火锅才是正经事!
来源: 本来生活 | 时间:01月22日
插画作者:康清 微博:@康清andkiki
千年等一回~等一回啊啊~~
这次,等来的不再是转着圈儿挥舞衣袖的美艳蛇精,却是据说千年一遇的寒流!
上一次北京出现这样的低温似乎还在北宋年间,那时候的帝都还叫做幽州...
今天,被窝以外是炼狱,窗子以外简直就是地狱!
上班的,都是豪杰;还能约出门陪你玩耍的,不管男女都嫁了吧!
走在路上的人们,就是一块块儿行走的速冻肉;
要想解冻,唯有围着炉子吃顿火锅!
不在冬天吃火锅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说起火锅,一方水养一方人,一方人馋一种锅:
(图片来自网络)
秦岭一脉,国分南北,锅也分的泾渭分明——
北锅
北京人吃火锅,必得选那不腻不柴的羊肉,细细切成均匀薄片儿;闲庭信步地在铜锅里涮了,之后便开始大嚼特嚼。
老北京涮肉,道地的称呼是"铜锅涮肉"。肉不离锅,锅不离肉~
肉,也是专指羊肉:通常京派铜锅涮肉包括五大部位:上脑、磨裆、里脊、元宝肉和黄瓜条,也有吃八大部位的:大小三叉、羊筋肉、上脑、磨裆、里脊、腱子肉、一头沉和黄瓜条。
锅,当年满人入关,将这种特殊的锅从东北传到了京城:一般用铁或铜制成,下面较窄成底座形,中间开一洞,里边可容木炭;上半部比较宽呈圆锅池形,中间是烟囱与下面的火灶相通。
东北火锅,又被称为满族火锅,口味醇厚、肥而不腻、鲜而不懈、淡而不薄。传统的乌拉满族火锅有“前飞后走,左鱼右虾,转圈撒葱花”的说法。“前飞”指的是飞禽,“后走”指的是走兽。
铜锅炭火,鸡汤沸腾,汤中杂以酸菜丝、粉丝、黄花菜,用来涮猪肉、羊肉、鸡肉、鱼肉,不时还有野鸡、狍子、鹿肉及飞龙肉。有的也用各种山磨菇调汤,如榛菇、元蘑、草蘑、海拉尔蘑等,其山珍海味龙其不凡。
可以看得出,东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守着大小兴安岭长白山松花江鸭绿江,自然馈赠的鲜活食材给了日子足够的滋味~
锅中底汤,采用传统的老汤调制方法,并放入红枣、桂圆、枸杞子、山楂、人参、天麻、冬虫夏草、玉竹、麦冬、党参、当归等满族火锅配置的底料,经长时间熬制而成。大多数人习惯的蘸料还是麻酱配红方和韭菜花,加点香油香菜和辣椒油。
南锅
“重庆。已是最炎热的季节,但重庆人热衷于一种温度更高的美食。张平用妻子的名字开了一间火锅店,依靠这间小店,他们有了稳定的生活,也有了自己的下一代。深夜 10 点,漂浮在城市上空的麻辣鲜香尚未散去,闷热的楼道口,张平开始炒料。重庆“朝天红”,河南“新一代”混在一起,前者辣味最劲,后者富含辣红素,赋予火锅艳丽的色泽;牛油能有效吸收辣椒和花椒的味道,这是重庆火锅另一个秘密武器;豆瓣和豆豉让汤汁浓稠,姜末的辛香则使辣味的层次更加多元;茂汶大红袍麻味浓烈,金阳青花椒香气外向;比原材料正宗更重要的是张平的双手,不停翻炒,香味物质渗入油中,再经过烹煮,芳香素进一步释放...”
——摘自《舌尖上的中国》
说到火锅,当然要说到火锅的老家——重庆,麻辣鲜香,一锅下肚酣畅淋漓!
“老板儿,再加份儿黄喉儿!”“小妹儿!再来碗血旺儿!”腾腾热气浓烈辣香里,一嘴红油的食客吆喝声络绎不绝~
鸡鸭鹅、牛羊猪——骨头外的鲜肉,骨头内的五脏,甚至血管里的血液,对于四川人来说,就没有不能下到火锅里的!
区别于重庆火锅,成都火锅还多了一味——甜;但凡成都火锅,汤底里必然要加醪糟提鲜。
蘸料也不同于重庆火锅香油蒜泥的干脆耿直,更加繁复精细——成都人吃火锅,蘸料得用数十味调料调成:香油、蒜泥、醋...(20多年的经验秘方需得在评论区将本姑娘夸高兴了才能透露!)
ps.要是一枚四川人对你说:“好嘛好嘛,点鸳鸯锅!”那么,TA对你一定爱的深沉!
广东人称火锅为“打甂炉”(经常有人写错为“边”,但是古汉语词典上是“甂”读bian一声),围炉而食,挤挤涮涮(当年铜锣湾的“浩南哥”就爱和兄弟们打打边炉)
广式火锅有点类似砂锅,注重汤底的鲜香,有各色配好料的锅底,从菜单上看起来就是色彩缤纷的。在涮菜上跟豆捞的涮菜比较类似,制作精细,除了海鲜和牛羊肉还有各色丸子。
然而这么冷的日子,就是“火锅局”也撼动不了在家里生根发芽的决心!
想吃火锅的渴望却又撩拨着冻的脆弱的小心脏——
多大点儿事儿,非要弄成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世纪难题!
这里,已经全为你备好了:
底料、蘸料、肉禽、海鲜、蔬菜...应有尽有,甚至酒水都已经整装待发!
特别推荐两款火锅组合包——
难得的底价、鲜爽的口感,都已经脱光光,洗白白就等着下锅了!
世界那么冷,先别去看了!
周末将家底坐穿,外面已经冻成冰柜,太阳也只剩了个照明功能~
点击 阅读原文
踏实暖和地坐等火锅上门!
ps.感谢在严酷寒冬里走街串巷送上美味的快递兄弟们,因为你们我们才有了这份安心惬意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