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300评论:0

[陶瓷论文]谢忝宋陶瓷艺术

复制本文地址#
更多 发布于:2014-06-10 17:24

谢忝宋 1942年生于马来西亚森美兰州,又名谢梅,号天心或寸身言天心。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美术专科学校,2002年荣获美国美联大学艺术哲学博士学位,现任马来西亚国际现代书画联盟署总会长、南洋美专校友会(马)会长、森美兰艺术协会顾问、国际现代水墨画联盟会员、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马)会员及国际彩墨画家联盟会员,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特聘顾问,景德镇古彩研究所特聘顾问,景德镇瓷都画院艺术顾问。从1967年起,在大马与中国各地成功地举办了22次个人画展,在东南亚各地参与了数十个联展。谢忝宋博士创办的马来西亚草堂门金石书画会,是由马来西亚华人艺术家组成,以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艺术为己任的专业艺术团体。他们本着热爱中华艺术、开创新风潮和拓展艺术疆界为目的,积极为马来西亚本土艺术发展做出贡献,在马来西亚享有很高的声望,且蜚声海外,艺术成就深受海内外艺术家赞誉。2011年10月17日,马来西亚国际现代书画联盟署总会长谢忝宋博士到广西艺术学院进行学术交流。交流期间,由该院桂林中国画学院主办的题为《当代中国画创作思维观念》的演讲在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余永健、阳山、陆健文、谢森、谢霖等老师及中国画学院研究生,本科生200余人听取讲座。谢忝宋的讲座,通过当代中国画创作观念来阐述传统与现代、生活与审美、画里画外、艺术的空间经营,天人合一的理念、绘画艺术的原创性,还谈及了中华文化精神亲和性、包容性、伦理性、人品画品共建等理论。
跨界诗人艺术家吴也凡教授(改革开放后厦门大学最早培养的博士之一,硕、博师从国学功底精深、学贯中西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中国催化科学研究与配位催化理论概念奠基人和开拓者蔡启瑞教授)集科学与艺术于一身,精研国学、作曲及乐器即兴演奏等,将各种学养融入陶瓷美术作品,在海内外艺术圈内有“中华天人”之美誉。新加坡著名美学家Chan Siewhwa教授撰文说:“吴也凡出身于名门艺术世家,系两房进士之后,家学渊源,自幼习画。1980年以来,就积极参与和组织厦门的美术革新和诗社等活动,南普陀前方丈闽南活佛妙湛法师经常对他进行点拨,使他在禅宗的境界里不断精进。他所参加的“在固氮酶作用下和铁催化剂作用下固氮成氨的研究”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8年吴也凡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Cluster-complex mediatedelectron-transfer and ATP hydrolysis. Pure .Appl.Chem.,1988, 60,1291-1298)在第26届国际配位化学会议上作为大会特邀专题报告,及时在国际前沿领域报道了他们领先的科研成果,为国争光;1991年被厦大确定为第一批跨世纪学术骨干;1992年厦大仅他一人被国家科委列入特殊人才档案;1994年初吴也凡作为客座教授受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举家邀请,作为职业艺术家,在美国纽约及日本东京画廊潜心陶瓷美术创作十一年,在日本建有“也凡陶瓷美术馆”。2005年被景德镇陶瓷学院从海外引进,数次被评为校内一级教授岗。他经过长期不懈的试验探索,将科学与艺术融为一体,创造出一套在传统的陶瓷绘画里所没有的新技法,拓展了陶瓷美术的表现力度,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他的马在技法上发微探幽、炉火纯青,他虽然画的是马,但立意却不全在马上,飞动的马尾、马鬃象征着画家胸中燃烧的激情,云海奔腾的强烈气势表现了风驰电掣的奔马动态。
也凡的人物画形体准确、形象生动,尤其注重对人物面部“传神”的把握,惟妙惟肖,合着音乐的旋律,柔柔然飘飘入仙。他对衣着服饰的处理参考汉代雕塑那种重整体、重韵味的处理方法,作品里有着清纯的境界,一扫封建旧文人之积习,将易学中的虚与实、阴与阳及卦象关系用于唯美的构图,那跳动的音符和优美的旋律在画面流动着,仿佛有暗香扑鼻而来。《陶瓷学报》资深主编多次说过:“吴博士是景德镇陶瓷学院二、三十年来出现的第一人”。日本《也凡陶瓷美术馆》馆长藤井一良博士在学术研讨会撰文说:“有一种来自宇宙的天籁之声凝聚在也凡的陶瓷美术作品里。他将经改造的西画技法与东方的笔墨韵味相结合,其画面背景置阵布势苍苍茫茫,与主题形成天地感应的一片生机。也凡之修为、之学识、之诗才、画中之仙气,非天人莫属”。(也凡诗抄·逍遥游:有也凡、无也凡,不如做个穷光蛋,夜宿山头与星语,渴饮甘泉饿食鱼。翻身一跃九万里,广寒宫里找乐去,嫦娥独居太寂寞,不如与我对对歌 ,嫦娥挥袖欲起舞,却向吴刚讨酒喝。济公夸我好福气,如来招我做徒弟,仰天大笑出佛门,满口狂言满天星……)。
1980年至1994年在厦门大学读研及做教授期间,吴也凡博士经常与厦大附近的南普陀及佛学院的出家人研讨佛学,生活清贵的他同情并布施生活中的弱者。佛造像具有解脱人们苦闷的像教作用,为研究佛学中的像教,他收集了海内外许多图书馆及博物馆和个人密藏的佛像资料,并沿着丝绸之路上溯到印度本土,原汁原味地体悟了沿途的佛造像和其博大精深的佛学境界。从佛教美术中吸收学养,是其艺术风格形成的重要原因。他指导及参与仿制过不下百尊被博物馆等收藏的从印度早期到中国北魏至唐的石佛精品。新加坡著名美学家Chan Siewhwa评论说:“致力于构建陶瓷美术与材料科学理论体系的大地之子吴也凡具有极为深厚的学术与文化背景,他将更富于表现力的陶瓷美术与中国画和油画等平起平坐,并列于人类艺术之林。吴也凡的佛像秀骨清相,飘逸自得,令人凛凛然若对神明。那不可言说的深意微笑,那摆脱世俗的潇洒风度,那洞悉哲理的智慧神情,那风化的背墙闪烁着智慧之光,不但有对世俗的超脱,而且还表现出对众生的仁爱与关怀。佛仿佛在说: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只有参透生命的真谛,方得永生;”(也凡诗抄·天音:岩下南箫音,追风入竹林。月下僧影静,横木撞钟鸣。)
游客

特别声明:

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经原作者同意并请注明来源于学术猫(www.scimao.com);

原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