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17 Dec 2015 10:33
Guardster
Free Web Proxy » Upgrade To SSL
» Bookmark Guardster
» Manage Cookies
» Feedback
» Help
Address:
• Hide:
Cookies
Scripts
Images
Referrer
User Agent
Header
Title
* Content below is not hosted on Guardster servers.
Upgrade to Guardster's hi-speed, fully encrypted SSL Proxy for only $7.99! (And NO ADS!)

图片新闻

热门推荐

热门排行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日本人在影视中为何变好又变坏?

 

文章发布时间:2015/5/26 1:27:18

 

 

美国画家--居鲁士(Afsary)风景画【棒针】粉色背心(超爱)黄鉴--八字断人生中国象棋与国家象棋间的历史文化差异废线废绳、剩线剩布条的用处

《怎么让笔记本电脑,win7系统运行的更快》干群共产主义国家名牌大学义务教育编号2011081404超正网球美眉“红酒配红肉,白酒配白肉”一定要这样做吗?针灸中药治疗中风怕老婆的哲学----文人笔下的男女与情爱初三学生要参加英语面试求助?2013年新目标英语八年级units1-10测试题51页【精美音画】红颜为谁红腰酸背痛药酒方可爱の宝宝毯子+枕头----MM一看就会名贵印石欣赏习近平批评官场乱象精辟深刻许多漂亮的分割线,大家做帖子可以用用[原文地址]爱你的人,不会让你痛询问影响客户购买产品时间的因素打氣抖抖功出清廢物抖掉脂肪9月30日:烈士纪念日视频—中国祖师文化【共100集】麻将实战听胡技巧为什么有些吉普车的轮胎要挂在后面,像其他车一样放在后备箱底下不可以吗?男人堆里最抢手的五种女人图说:老板的真正想法,你懂吗?军统电台现7位中共特工戴笠称其为对共斗争最惨失败军统戴笠五种较为流行的通道调色方法(2)

远离凄凉【实拍】被遗忘的孩子们!(组图20张)男女痣相大全五种较为流行的通道调色方法(2)

编者按

中国人如何看待日本人?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一方面,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痛恨侵略过我们的日本鬼子,都多多少少受过“抵制日货”之类言论的影响;另一方面,各年龄层都有为数不少的“哈日”一族,对日本人的科技产品、流行文化等推崇备至。具体到中国银幕和荧屏上,日本人的形象也不断在“坏人”、“好人”的评价中摇摆本文作者:李岩。独家稿件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腾讯文化“禁区年谱”。


一、1949-1972 日本人=日本鬼子,是弱智的坏蛋


1949年以来,鲜有反映日本普通人的影片出现。我们在电影中能见到的日本人,基本都是侵华战争中的日军,即我们俗称的日本鬼子。直到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人=日本鬼子的现象才得以终止。


历史背景:在大陆影视史的前20多年,日本人是彻头彻尾的反面人物。由于当时日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无外交关系,所拍摄的与日本相关的电影也都以描述侵略者暴行为主。在那段时间里,日本人在大陆电影中没有好人,都是坏人。


1949年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建交国都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和亚非拉等国,以及北欧几个中立国。中国第一次与西方发达国家建交,是在15年后的1964年,对象是法国。


促使中国与西方国家接触的起因是中苏交恶。中国与苏联的矛盾起于1958年,于1969年的珍宝岛事件达到顶峰。于是从1970年代开始,中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明显变化。三个标志性的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都在1971-1972年内发生。1972年中日双方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标志着中日邦交正常化。


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毛泽东、周恩来向他赠送《楚辞集注》。图片选自《人民画报》1972年第11期


为了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方做出了不小的让步。1972年达成的《中日联合声明》主要内容一共八条,真正引人注目的是其中两条:“2.日本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5.中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①


关于放弃赔偿这一点,周恩来在会见日本友人时曾道出原委:“毛主席说放弃赔偿要求。4亿美元左右,现在不是什么大数额,但让人民负担不好。联合声明里也可以写上放弃要求赔偿权。……我们决不出难题。为了早日恢复邦交。还是早一点来好。”对此,日本友人的回应是“万分感谢”②


影视表现:经历了八年抗战和四年解放战争,1949年中国的境况在教科书中被归纳为一个词——百废待兴。然而电影业似乎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在1949年年内,新中国的第一部电影《桥》就诞生了。此后的历史也证明,无论当时国内经济状况如何,电影业作为宣传工作的主要阵地,每年都以一定数量稳定产出影片。电影年产量从1951年的年产10多部逐渐增加到1957年的年产40多部。


说电影业在当时是宣传的主要阵地,主要是从影片内容来判断的。那时的电影主要就说三件事:旧社会坏、国民党坏、日本鬼子坏。在这个指导思想下,《白毛女》(控诉旧社会)、《上饶集中营》(控诉国民党反动派)、《新儿女英雄传》(控诉日本侵略者)等影片相继出现。


《地道战》中伪军汤司令奉承“皇军”:“高,实在是高!”这个镜头很典型地反映了那时抗战影片中日本鬼子和汉奸的嘴脸。


至于我们熟悉的抗日题材电影,就更是数不胜数,即便五六十年后的今天,人们提起其中的经典段落、台词仍旧如数家珍。《地道战》中的伪军汤司令竖起大拇指,向日本军官谄媚地说——“高,实在是高”;《小兵张嘎》里胖翻译官趾高气昂的话语:“别说吃你几个烂西瓜,老子在城里吃馆子也不问价”;《地雷战》里的台词“不见鬼子不挂弦”等等。


那时影片中的日本人基本都是中国演员扮演的,印象中只会说五个词句:呦西、八格牙路、你地大大地坏、死啦死啦滴、花姑娘的有?


总而言之,这二十多年的国产影片中,日本人是弱智的坏蛋形象。


这一切随着政治的转向而有了变化。如前所述,进入1970年代,中国在对日问题上态度有了转变——放弃战争赔偿,与日建交。在这种背景下,将日本鬼子脸谱化、简单化的艺术创作也随之暂停。


二、1972-1978 不能当坏人,不便当好人,于是日本人消失了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最初的几年,影视工作者好像无所适从:不能再一味地说日本人不好了,但如果突然开始说日本人好,又怕国人一时转不过这个弯来。反映到影视的现象就是,那几年,大陆几乎没有涉及到日本人的影视作品出现。


历史背景:中日邦交正常化之时,文化大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着。这一建交行为的政治考量远大于经济考量。而且1972年的《中日联合声明》是一个“半成品”的建交声明,很多问题悬而未决,只是在中日双方利益上取得一个平衡点。


中国当时视苏联为主要对手,希望有更多国家和自己站在同一战壕反对苏联,最起码是不要站在苏联那边;日本方面则希望通过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来保证日本的稳定。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日后在接受采访时称:“如不解决中日关系,就不可能有日本的稳定……如中日美三国形成等边三角形关系的话,远东的和平就能实现。”③


直到文革结束后,中日双方才又一次回到谈判桌前。1978年8月12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10月22日,时任副总理的邓小平访日,23日,中日交换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经过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日邦交关系这个“半成品”才真正补全。


影视表现:1972-1978这一时期的影视工作者似乎还没摸清形式。一方面,中日邦交正常化,大环境使影视作品不能再大幅丑化日本人,制造“弱智鬼子”形象;另一方面,残暴日本鬼子的形象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猛然转向也似乎不太合适。所以这几年的影视作品中,除了翻拍《红灯记》等样板戏中偶有日本人的身影以外,对这个国度实行了冷处理。


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曾在1974年被改编成电影。虽是抗日题材,但表现的重点是我们“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日本人作为背景出现,相对弱化。


有一种说法认为,文革十年只有一本小说(浩然的《金光大道》)八部戏(革命样板戏)。这个说法有些印象流了。就像第一部分提到的那样,无论政治环境和经济状况如何,电影作为主要宣传工具一直没有停顿过。根据现有的统计,仅1975年一年,北京、长春、西安、八一、上海五大电影制片厂就拍摄了25部影片。


也许是由于八个样板戏太过耀眼,使得这几年的电影不太为人所知。今天我们唯一熟悉的一部,可能就是拍摄于1974年的《闪闪的红星》了,潘冬子大战胡汉三的情节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即便是八个样板戏,除了《沙家浜》与《红灯记》外,其他几部均是以解放战争(《智取威虎山》)、抗美援朝(《奇袭白虎团》)、旧社会压迫(《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为背景。日本元素在这几年的文艺作品中被大大弱化了。


三、1979-1995 “蜜月期”造就日本偶像


以1978年邓小平访日为开始,中日关系进入到了良性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影视作品中也开始大量出现日本人,并对其进行正面描写。“鬼子”不再是日本人的唯一形象。改革开放之后,日本影视剧大量被引进到中国,山口百惠、三浦友和、高仓健、栗原小卷、中野良子等一大批日本演员成了中国青年一代的偶像。


历史背景:如前所述,1972年的《中日联合声明》是个“半成品”,为促成中日邦交正常化,当时主导对日谈判的周恩来总理做出了一定程度的妥协。文革结束后,恢复工作的邓小平以中央副主席兼国务院副总理的身份,在与日方再度谈判中担任了主导者角色。


中国利用政府贷款的部分情况。在1979-1995年6月间,日本提供贷款近百亿美元,占所有外国政府贷款的四成以上。④


中日历史上有大量的矛盾冲突,想要找寻平衡点殊为不易。例如直到今天依然棘手的钓鱼岛问题,在1972、1978两次谈判中均有所涉及。


1972年谈判时,时任首相的田中角荣对周恩来说:“我对贵方的宽大态度很感谢,借这个机会我想问一下贵方对‘尖阁列岛’(即我钓鱼岛)的态度如何?”周恩来回应称:“这个问题我这次不想谈,现在谈没有好处。……以后再说,这次我们把能解决的基本问题,比如两国关系正常化问题先解决。这是最迫切的问题。有些问题要等到时间转移后来谈。”⑤


如果说1972年的搁置是“定性”的话,1978年邓小平在谈判中就对这一搁置进行了相对“定量”的解释:“我们两国并不是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你们说的尖阁列岛,我们叫钓鱼岛的问题,还有大陆架的问题。在你们国内不是也有一些人企图挑起这样的事情来妨碍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吗?这样的问题不要牵扯进去——搁置它20年、30年嘛!”⑥


“搁置20年、30年”的表态成了解决钓鱼岛争端的一把钥匙。尽管日方强硬派一直不认可搁置争议的看法,但在中日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搁置钓鱼岛主权争议,在钓鱼岛附近的东海其他海域“共同开发”,成了两国高层的共识。1979年12月5日,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访问中国,承诺提供第一批政府贷款。⑦


从1979年开始,日本对华提供政府开发援助。据统计,到2008年,日本对中国实施的经济援助总额约为3.4万亿日元(约2248亿元人民币) ,其中包括大部分的开发贷款以及小部分的各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和无偿援助。虽然日本的对华援助有确保中国社会稳定,为本国营造安全的国际环境等考虑,但客观上确实对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中国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的早期建设中,日本贷款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北京地铁第一期工程曾使用日本贷款40亿日元。复兴门向东12.8公里的第二期地铁工程,截至1994年又使用了133.35亿日元贷款。⑧


北京地铁二期工程1992年阶段性竣工时的示意图。此时,投入在北京地铁建设上的日本贷款已逾100亿日元。


在这样的背景下,在中国播放的影视作品中,日本人逐渐成为好人,就没什么不好理解的了。


影视表现:如果说中国人在某一个时期内,对某一国的明星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痴迷,那没有哪个时期能够与七八十年代的日本明星相比。即使是现在流行的“长腿欧巴”、“都教授”之流,与山口百惠、高仓健等也是不可比拟的。


1979年,政府间文化交流活动之一—日本电影周引起轰动。《追捕》、《望乡》、《狐狸的故事》等日本电影在中国上映,创造了数亿人次的观影记录。这些电影为中国观众送来了第一波战后日本的正面形象。《追捕》中杜丘、真由美的扮演者高仓健、中野良子迅速成为中国观众心中的偶像,男人模仿高仓健,学着他在剧中的样子戴墨镜,穿风衣,并且不管刮不刮风,都把衣领立起来——那时还没有“装酷”这个词;女人则模仿真由美,有意无意将她的名字念成“真优美”,各地都开起了“真优美”理发店,商店里有“真优美”化妆品和帽子,大家用“横路敬二”(片中反派的名字)来骂人⑨,背诵大段的台词,并且哼唱着那段著名的无词主题曲“啦~呀啦”。

80年代最火的中日女演员:(从左至右)中野良子、张金玲、栗原小卷、刘晓庆


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是另一对深入人心的银幕情侣。与高仓健和中野良子不同,他们因戏结合,终成美满姻缘。中国观众通过《伊豆的舞女》、《绝唱》、《血疑》等影视剧认识了他们,在心中早已将他们视为了“一对儿”。因此当山口百惠在21岁嫁给三浦友和,于最当红的时间节点宣布隐退相夫教子时,中国观众心中对夫妻的最美好愿望——男主外女主内、从一而终、郎才女貌等,都在他俩身上实现了。于是乎,他们也成为了中国人心中完美夫妻的典型。那时如果听闻哪个演员、歌手闹出婚变,大家不会说“我不相信爱情了”之类的话,而会说:“看看人家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


彼时的中国人看了几十年的如今被称作“红色经典”的影视剧,对偶像剧是没有抵抗力的。当《生死恋》、《排球女将》、《人证》这样有着偶像剧元素的影片摆到中国观众面前时,青年男女一下子就被俘获了。这波日本偶像剧对后世影响深远,例如让女主角在爱情最甜蜜时死去,营造出悲剧感的编剧手法,被亚洲各国都学了去。20多年后,一部名为《秋天童话》的韩剧登陆中国,剧中女主角最后因白血病去世。因为情节与栗原小卷的《生死恋》很相似,于是中方电视台将其命名为《蓝色生死恋》,并由此开启了国内的韩剧热潮。


众多70后、80后的人也受这波日本偶像风潮的影响甚深。在中国最知名的那些动画片,如《聪明的一休》、《花仙子》、《铁臂阿童木》、《咪咪流浪记》、《恐龙特级克塞号》等,无一不是在这个时间段被引进的。


2010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日期间与文化界人士座谈,期间主动请中野良子发言:“你也发个言吧。我最早是从《追捕》中认识你的。”图为温家宝(中)、中野良子(右二)、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右一)合影。


日本电视剧虽然没有电影、动画片那样的声势浩大,但于1995年由上海译制片厂引进并配音的《东京爱情故事》⑩,还是成为了影响一代人的日剧“神作”。剧中赤名莉香的扮演者铃木保奈美也与酒井法子一道,成为众多70后、80后的日本偶像。


结语:


从现在回看历史,《东京爱情故事》似乎成为了一道分水岭,中日两国的“蜜月期”也随着《东爱》中令人遗憾的结局而宣告结束。自此以后,随着中日政经转冷,中国的银幕、荧屏上,日本人逐渐又成为了“坏人”,甚至回复到了老电影中的弱智鬼子形象,成了中国军人“手撕”的对象。这又是为什么呢?敬请期待下期“禁区年谱”——《日本人在影视中为何又变坏了?》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又称《中日建交公报》,为1972年9月29日中日邦交正常化时,两国政府签署的一份联合声明。

②《周恩来总理和日本公明党竹人义胜委员长关于中日邦交正常化会谈的要点》,收录于《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中国社科出版社1997年8月版。

③[日]毛里和子:《中日关系:从战后走向新时代》,徐显芬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2月版。

④施用海主编: 《怎样使用日元贷款》, 第31-32页。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6年版。

⑤《中日复交谈判回顾》,张香山口述,赵阶琦整理。原载《日本学刊》1998年第1期。

⑥《日中关系基本资料集:1949年-1997年》,日本霞山会出版。

⑦《中日双边关系》,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⑧金熙德:《日本对华ODA 的成效及其转折》,《日本学刊》1999年5期。

⑨王众一:《日本电影在中国的传播及中日电影的互动》,《人民中国》杂志。

⑩卫视中文台曾经于1992年引进过《东京爱情故事》,由台湾演员配音。所以如果你印象中在95年以前就看到过那版嗲声嗲气的《东爱》,请不要怀疑自己的记忆。


编者按

中日两国关系在经历了十几年的“蜜月期”后,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逐渐转冷。而中国的影视作品中,日本人的形象也随着两国关系的转冷而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尽管这段历史到现在也不过20年左右,却经历了几番转变。随着2012年“日本购买钓鱼岛”事件的爆发,两国关系陷入冰点。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银幕、荧屏上的日本人也逐渐变坏、变弱智,直至出现了“手撕鬼子”这样的情节。本文就为您梳理一下近20年日本人在中国影视中再度“变坏”的经历。独家版权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一、1995-2000 “抗日惨剧”时期:日本鬼子又回来了


1995年是二战结束50周年,1997年是南京大屠杀60周年。以此为契机,一批抗日影视作品应运而生。与此同时,中日两国关系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逐渐体现在了之后的影视剧中。


历史背景: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冷战的结束,中日两国所面对的国际环境均有了不同。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苏联解体,俄罗斯的综合实力短时间内难以和之前的苏联相提并论,中日两国紧密联合对抗苏俄的需求降低。


从经济的角度看,日本在19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的泡沫经济时代结束后,进入长期的经济低迷期,史称“平成萧条”。而在日本进入萧条期的这个阶段,正是中国经济以每年8%以上的增速高速发展的阶段。根据世界银行驻中国首席代表杜大伟的计算,1990年到2005年,日本对全球GDP增长贡献率只有2.95%,而同期的中国则为28.14%。①


经济上的此消彼长让中日双方在心态上慢慢发生了变化。具体来说,两国的民族主义情绪都在这一阶段有所累积。1995年8月29日,日本政府抗议中国核试验,宣布冻结对中国的无偿援助。1996年7月起,日本右翼团体成员连续四次登上钓鱼岛,引发中日钓鱼岛风波。同月,时任日本首相的桥本龙太郎参拜靖国神社②。此前,日本首相已有11年未参拜过靖国神社。


中国方面,1996年有一本书横空出世,创下了300万册销量的奇迹,并成为街头巷尾人们的谈论热点。这本书就是《中国可以说不》。即便到了今天,早已没有人再去讨论这本书具体写了什么,但“中国可以说不”这六个字,依然作为具有强烈民族主义气质的一句口号,被很多人提起。


1996年出版的《中国可以说不》以及同一策划人在2009年出版的“升级版”《中国不高兴》


影视表现:


民族情绪的悄然变化,也被影视工作者捕捉到了。在1995年,三部抗日题材的影片集中上映。


其中,《七七事变》是国内首部正面描写这个抗战起点事件的影片。该片讲述的是驻军在宛平城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抗击日军的经过。宋哲元、佟麟阁、张自忠等国军将领在影片中也都以完全正面的形象出现。


涉及这样题材的影片,日本人是当然的反面角色。而导演敢于触碰这样的题材,能够顺利拍摄、放映,并成为很多学校组织中小学生观看的影片,则能够看出此时中日关系的某种转向。


如果说《七七事变》还不能明显看出这种转向的话,另外两部电影就表露得很明显了。这一年,吴子牛导演拍摄了影片《南京大屠杀》,另一位导演牟敦芾则拍摄了《黑太阳南京大屠杀》。其中“黑太阳”系列是香港的电影工作者拍摄的系列影片,在这部之前,还有三部描写731部队的黑太阳系列影片。由于内容血腥残忍,这个系列的影片在香港都被定为三级片。与其说它们是抗战题材影片,不如说是披着抗战外衣来刺激人们感官的猎奇片。


而吴子牛导演拍摄的《南京大屠杀》就很值得一说了。涉及到南京大屠杀题材的影片,总不免有杀戮、强奸镜头。本片在香港被定为II级(儿童不宜),在韩国被定为15岁以下禁止观看。③然而在中国大陆,这部影片与《七七事变》一样,成为了很多中小学包场给学生看的爱国主义影片。组织观看充满暴力血腥的抗战影片成了那时国内学校的共同选择,很多“80后”的人也因此在心中种下了“日本人可恨”的种子。

豆瓣网《南京大屠杀》条目下的网友评论,很多人都对小时候学校组织观看此片印象深刻。


在此多说几句吴子牛导演。吴导与张艺谋、陈凯歌同属第五代导演,也是多年来一直活跃在影视一线的名导。细看他历年的作品,会发现或多或少都与当时的政治形势有着某种联系。他在1988年就拍摄过抗日题材影片《晚钟》,不过那个故事中,日本人并未被脸谱化地刻画。而到了1995年,这部《南京大屠杀》就将日本人彻底摆在了反派的位置;2000年,鼓吹台独的陈水扁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2001年他拍摄的《英雄郑成功》上映,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搬上银幕;2006年,央视纪录片《大国崛起》播出,2007年,他指导了82集电视剧《贞观长歌》,描述了大唐盛世的辉煌景象;今年恰逢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吴子牛指导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又在央视一套热播中。


二、2001-2006
“抗日闹剧”时期:小泉执政五年,侵华日军重又脸谱化


2001-2006这五年,是小泉纯一郎担任日本首相的时期。由于其个人强烈的鹰派特质,在参拜靖国神社等让中国人非常愤慨的事件上一再惹怒国人,使得中日双方的关系陷入冰点。在影视方面,日本人也再度陷入脸谱化、弱智化的境地。


历史背景:


如果在中国街头随机问几个人,知道日本首相是谁吗?恐怕知道小泉的会比知道现任首相的多。即便说不出小泉纯一郎这五个字,也会对那个中分、蓬松、花白的发型印象深刻。

小泉纯一郎可能是最被中国人熟知的日本首相。图为2002年他参拜靖国神社时的情景。


从1985年至今,有3位在任首相参拜过靖国神社8次。上文提到的桥本龙太郎参拜过一次,现任首相安倍晋三在去年底参拜过一次,其余6次参拜者全都是小泉。而且他也是近30年来唯一一位在日本投降纪念日——8月15日当天参拜的首相。


有这样的领导人当政,这段时间的中日关系之差可想而知。小泉当政这五年多,中国的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都没有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


“抵制日货”这个词,相信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这个词不是新词,远在清朝末年,就有国人提出过抵制日货的口号。而近年来的抵制日货声浪,则主要来源于小泉当政这五年。2005年,反日情绪达到了一个顶峰,国内爆发了大规模集会游行和抵制抗议活动,活动从北京、上海等地迅速波及全国十数个大中城市。以至于当年外交部例会上,“抵制日货”行为也成了记者的一个问题。时任外交部发言人的刘建超当时是这么回答的:


“之所以中国的公众对日方的一些态度表示不满,主要原因是日方在历史问题上没有采取正确的态度,没有正确、客观、负责任地对待历史。一些中国民众对这个问题有不满,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他们的不满情绪。不是针对日本人民,而是针对日方的错误态度。”④


这五年间,还发生过文部省教科书事件(淡化侵略行为,删除“随军慰安妇”词条)、日本旅游团珠海买春事件(380名日本男子在珠海的大酒店进行集体买春嫖娼)等事件,也对中日关系产生了不良影响。


影视表现:


这个时期,抗日题材影视作品大规模上映,很多影视剧中的日本兵重新成了满嘴“八格牙路”的小丑形象。在这里仅举两个人的例子,从中可以一窥这几年的日本题材影视剧风向。


第一个例子是冯小宁导演。从90年代初的《战争子午线》,到2012年的《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冯导二十多年来的大多数作品都围绕中日之间的战争在做文章。早年的《北洋水师》、《长天烽火》都是可以载入中国电视剧史册的优秀剧作。即便到了90年代末、21世纪初,《黄河绝恋》、《紫日》等作品在对战争的反思方面依然有独到之处,片中的日本人也有别于老抗战片里那种单薄脸谱化的形象。


然而,冯导在2003年却拍出了一部与之前之后的作品都迥然不同的电影——《举起手来》。这是一部“历史战争喜剧片”,主演是全国观众非常熟悉的两位喜剧明星:郭达、潘长江。整个影片讲的是抗战期间,农民郭达凭借聪明才智,把日本鬼子潘长江耍得团团转的故事。

潘长江在电影《举起手来》中的日本鬼子造型


在这部影片中,日本兵被塑造成极端弱智、无能、搞笑的形象。潘长江饰演的日本鬼子,矮小、对眼、罗圈腿,智商低下,怎么骗他都能上当。整部影片沉浸在各种意淫的情节中难以自拔,对日本人的丑化较之五六十年代的电影有过之而无不及。


内容的弱智并没有影响本片的前景。影片上映已超过十年,至今仍能在中央六套等电影频道以及长途车的车载电视上看到它的身影。很多观众在片中日本鬼子被打得屁滚尿流的情节中获得了满足感。


从冯导以往的作品看,他当然知道如何把电影拍得有历史厚度,能够引人深思。但是他为什么拍了这样一部《举起手来》?又恰好在中日关系陷入冰点的2003年上映?上映后又能在电视上不断被重播?可能只有导演自己知道吧。


第二个例子是矢野浩二。他被人们记住的点有两个:一是经常演(并且只演)日本鬼子,二是曾主持过湖南卫视的节目“天天向上”。其实这都是一个点,因为他经常演日本鬼子而为大众熟知,才能有机会主持一档热门节目。


2003年,矢野浩二在一部电视剧中饰演日本鬼子,这成为他在中国的第一桶金。随后,“所有的人都开始找浩二演鬼子,尤其是中日关系比较敏感、靖国神社问题比较激化的那段时间”⑤。可见,连他自己都不讳言,中日两国的敏感关系,成了他事业上的一个突破口,使他以“鬼子专业户”的形象成功在中国荧屏上站稳了脚跟。


能够有大量的抗战剧来演,并且不断地在剧中被杀,从而让中国观众在电视剧的“杀鬼子”情节中得到快感,对饰演鬼子的演员产生好感,继而乐得让他主持综艺节目。这样的经历,是矢野浩二之前的所有日本演员都未曾经历过的,也只有这个特殊的时期会有这样的奇遇。


三、2006-2012
“抗日正剧”时期:中日关系回暖,日本人成为可恨的“君子”


小泉下台后,连续六位日本首相都是只当了一年左右便下台,国内的政坛斗争使他们更注重自己的外交政绩,不敢轻易惹怒中韩等国。中国为了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世博会的顺利召开,也需要维系良好的国际环境。这段时间的中日关系总体走向平稳,影视剧中的日本人形象也有所好转。


历史背景:


小泉在首相任内的行为让中韩等国都很恼怒,然而对民族情绪的操作却让他在国内赢得了超高的人望,5年半的任期也是30多年来首相的最长任期,直到卸任后依然是日本人气最高的政治人物之一。


小泉下台后,中日关系面临重新洗牌。日本方面,接下来的几任首相均缺乏小泉那样的声望,只担任首相一年左右便纷纷下台。国内政局的不稳定,自民党与民主党的争斗,让政坛的头面人物们忌惮国际声誉对自己仕途的影响,从安倍晋三(第一任期)到野田佳彦这六任首相均未再参拜靖国神社。通俗地讲,他们的心里大致是这样的:既然国内问题搞得不好,就在国际问题上为自己加分吧,参拜靖国神社这种减分的事情当然是少做为妙。


而在中国方面,2008年和2010年将分别迎来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这样的国际盛会对主办国的国际环境要求极高,类似上街游行抵制日货之类的行为,是谁都不愿看到的。也就是说,中日两国关系转好,是对双方都有利的事。


2007年,温家宝总理访问日本,这是继2000年朱镕基总理访日后,中国国务院总理首次来到日本,中间正好跨过了小泉的五年任期。这次访问被新华社称为“融冰之旅”,化解隔阂,缓和矛盾的意味非常明显。大家记忆犹新的温家宝打棒球的情景,就是在这次融冰之旅中发生的。

2007年温家宝总理访日时打棒球的情景。中新社发 王健 摄


紧接着,2008年胡锦涛主席访日,这是中国国家元首10年来的首次对日访问。媒体把这次访问称作“暖春之旅”。在描述两国关系上,胡锦涛用了“一衣带水、隔海相望”⑥这八个字。此次访问的气氛非常热烈,胡锦涛还和中国人都很喜爱的“瓷娃娃”福原爱打了一场乒乓球。

胡锦涛2008年访日时与福原爱打乒乓球。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2006-2012,正好是奥运前两年到世博后两年,中日关系在此期间明显回暖。政治上的暖化也在影视上有所投射。


影视表现:


2007年的暑期档电影里,发生了这么一件事。一部由美国人拍摄的反映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南京》在国内低调上映。影片前期宣传不大,在电影院的排片比例也不高。但观众却对本片很感兴趣,“观众十分踊跃,周末连续满场,而且都是个人买票,不是公款消费。”⑦《南京》上映一周后,另一部美国大片《变形金刚》上映,《南京》的排片量迅速萎缩,渐渐淡出影院。


这件事后来在网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很多专家学者怒斥这是为了票房不顾历史,为了娱乐放弃深刻的行为。⑦当时人们都把《南京》一片的下线归罪到《变形金刚》身上,认为影院此举的目的是为了赚钱。现在回想起来,这种指责未免偏颇。《南京》作为一部“连续满场”的电影,单场票房虽不如票价高昂的《变形金刚》,但肯定也高过同期上映的其他影片,要为《变形金刚》让路也不该是这部影片。事实上,当年的其他抗日题材影片也都在不同程度上被淡化。2007年恰逢南京大屠杀70周年,却没有一部国产同类题材影片上映,这一点就可以说明问题。


南京大屠杀题材的影片不是没拍,而是全部暂缓投拍、暂缓上映了。北京奥运之后的2009年,两部反映南京大屠杀的影片《南京!南京!》、《拉贝日记》集中上映。这其中,日本人被塑造成可恨的“君子”形象:他们凶残但礼貌,可恶但聪明,不再是那种脸谱化的丑角形象。

《南京!南京!》中的日本兵形象,与之前的刻意丑化方式已有明显区别。


其中,由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一片不出意外地成为了“全国红军小学爱国指定影片”。很多人看完影片后,还到位于北京、南京的抗战纪念馆参观。当时的记者记录了一段见闻,今天读起来略有恐怖之感——


“一个三岁的男孩指着南京遇难者骷髅问妈妈:'是谁把他吃啦?’'是被日本人杀死了。’'日本人为什么杀他?’'这是以前在欺负中国。’'现在还欺负中国吗?’'你要记住这里的事情,好好学习,中国就不会被欺负……’”⑧


此外,在这几年中,几位中国最知名的大导演都拍摄了有关日本的影片。2008年,陈凯歌的《梅兰芳》上映,片中的日本军官想让黎明饰演的梅兰芳为他表演,梅兰芳蓄须明志。这段情节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影片对日本军官并无鄙视之意,还对他的艺术修养有一定的肯定。


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于2011年上映,影片中日本军官想让10几个女孩子去给军部的官兵演唱(其实是“慰安”),女孩们誓死不愿。这个情节中,日本人是道貌岸然的恶魔,但起码外表是举止文雅,对艺术有一定造诣,更接近历史上真实的日本人。


作为观众来讲,可恨而聪明的(伪)君子形象可能更令人信服:我们被这样的人打了八年,还能说得过去;如果被那么弱智的人压迫了八年,那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呢?


四、2012至今 “抗日神剧”时期:砸日本车与手撕鬼子


2012年以来,由于钓鱼岛问题的不断升级,中日两国关系再度降至冰点。2013年,二度担任日本首相的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打破了此前七年首相不参拜的规律。中国国内的反日声浪再起,由反日游行逐渐演变为“砸日本车”等恶性事件。在影视方面,日本人重又成为弱智愚蠢的形象,甚至能被民兵战士两手撕碎……


历史背景:


最近两年,中日关系再度转冷,症结即在钓鱼岛问题。中日两国均坚持自己拥有钓鱼岛的主权。其中日本人认为,理论上钓鱼岛是某个日本人的私人岛屿,为此还在2012年9月10日,由日本政府正式以20.5亿日元(人民币1.66亿元)从这个叫栗原弘行的人手中收购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南小岛、北小岛,并在9月11日付款支付和登记。


这一招彻底激怒了中国人。在中国人看来,这是赤裸裸的挑衅行为。为此,2012年8月下旬开始,中国超过50个城市出现反日游行,示威者高喊“保钓”口号,打出各种标语。多地出现打砸抢等不理性爱国行为,大量日系车被砸,日式餐厅被砸,并有日系车4s店被砸,日企被烧等行为。

2012年反日游行中,一辆奔驰车上的反日标语


在这一波反日行动中,有两个地方值得细品。一是带有网络时代的戏谑性,比如“钓鱼岛是中国的,苍老师是世界的”这一宣传语被广泛使用。二是行为愈加激烈。1999年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轰炸时,激进青年的举动还是守在麦当劳门前劝阻顾客别去吃;而2012年的反日游行中,大量日系餐厅、车辆被砸,有些中国人就因为开了一辆日本车,而被同胞们打得头破血流。


两年之后,这种激进的反日行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前央视主持人崔永元就曾表示了对此的不理解:“不知道历史,就会轻易容忍'雷剧’,并且煽动非常狭隘的民族感情,比如砸日本产的车、砸中国产的日系车。大家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爱国情绪。”⑨


影视表现:


崔永元口中的“雷剧”,也被网友称作“抗日神剧”,以“手撕鬼子”等代表性情节著称。表现出来的无非就是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地道战》、《地雷战》等影片延续下来的传统:我军英勇无畏,敌方弱智脑残。如果说十年前的《举起手来》,日本兵是脑子坏了,那当下的抗日神剧中,日本兵连身体都坏了,能直接被撕成两半。


然而,我们并不应苛责拍出这些神剧的影视制作公司。他们这么拍,是因为观众爱看。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在2013年推出了一个针对亚太各国民众的调查,内容是大众对日本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对日本持正面态度的民众只占4%,而持负面态度的则达到了90%,正负差居各国之首。英国BBC也有一个类似的调查,中国在2012年有11%的人对日本持正面态度,负面态度为87%;两年之后的2014年,持正面态度的减少到5%,负面态度则增加到90%,与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相吻合。

英美所做的各国对日本态度的调查,中国人对日本的恨意远超其他各国。


民众的喜好决定了资本的流向。因“手撕鬼子”情节广受争议的《抗日奇侠》,在多地成为收视冠军,第二轮播出的售价达到了一集200万,利润翻倍。热门抗战剧利润率普遍达到200%,而普通电视剧的利润通常在40-50%。对于逐利的资本来说,这样的收益当然会促使它们涌向抗日题材影视剧。2012年中国共审批近代题材电视剧303部,革命题材占据过半比重,而其中绝大多数是抗日剧。


至于日本兵的弱智行为,则多是审查所致。《南方周末》就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件事——导演徐纪周曾在自己的第一部抗日剧《杀虎口》中,尝试还原更真实的历史,比如适当展现日军的军事素质,以及当时中国国民性的懦弱。结果徐纪周接到整整两页纸、长达八十余条的修改意见。其中,一个关于日军乔装成八路,深入山西五台山腹地寻找八路军指挥部的情节被删除了,理由是:“可以强调日军的残酷凶狠,不能展现日军的军事素质。”


“那我何苦还吃力不讨好?”徐纪周哭笑不得,“就把日本人弄得白痴化、简单化好了。”⑩


在以上种种原因的驱使下,抗日神剧终于红遍大江南北。


结语:


写了两期日本话题,最后说两句很敏感的AV话题。今年8月初,日本AV女优丘咲爱米莉亮相大连成人展开幕式时,惨遭市民扔鸡蛋。而仅仅三年前,另一位女优苍井空因号召日本民众为青海玉树地震捐款,被网友赞为“德艺双馨”。我们不妨思考几个问题:为什么他们会有如此差别?苍井空这种人为何能在中国大红大紫?她又为何在2010-2011这个时间节点突然爆红?为何近两年又不那么火了?几年间,日本女优在中国受到的待遇差别,或可成为日本人在中国荧屏上“变坏”的一个缩影。


注释:

①赵忆宁:《“平成萧条”十五年:日本的“得”与“失”》,选自《转轨中的日本》,中信出版社2007年8月版。

②本段信息来源于《中日双边关系》,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③本段电影分级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电影资料库(imdb)网站。

④来自2005年3月31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的发言。

⑤梅菊 王爽:《“鬼子专业户”矢野浩二:我爱中国!》,《国际先驱导报》2012年8月2日。

⑥《胡锦涛抵东京开始对日本进行为期五天的国事访问》,新华社东京2008年5月6日电。

⑦李泓冰、曹玲娟:《追捧娱乐放弃历史
<变形金刚>“逼退”<南京>》,人民网上海2007年7月15日电。

⑧《<南京南京>被授予全国红军小学爱国指定影片》,《法制晚报》2009年5月2日。

⑨蒋肖斌:《崔永元:砸日本车不是爱国 网上太多“没头脑”》,《中国青年报》2014年6月10日。

⑩《抗日剧生产链曝光:“手撕鬼子”一集卖200万》,《南方周末》3月8日报道。


有哪些国内翻译的德国数学教材值得推荐?以下是我知道的一些,有没有翻译过不知道。Jürgen Jost, Riemannian Geometry and Geometric AnalysisUdo Hertrich-Jeromin, Introduction to M?bius Differential Geometry然后看了我的书架,很多是德国人和欧洲其他国家的数学家合作的。做个广告,我老板写

简略步骤: 1,需要的彩线 2, 需要的工具3,彩线 和 鞋底4,彩线 编织成 美丽的蝴蝶!5, 蝴蝶 展示!6,蝴蝶展示 成双成对 翩翩起舞!7, 把编织好的蝴蝶 ,再编织在 鞋底上!8,用钩针 把蝴蝶 编织上去!9,编织好的 拖鞋。 展示:素色: 红色: 更多的 展示, 朋友们

 

 

本文链接地址 http://www.zxaa.net/dst-news/show-26218942400577.html 本文原创,请珍惜劳动成果,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