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昭陵图片之一   | 首  页 | 昭陵简介 | 旅游服务指南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下一页
  点击放大 1024*625 jpg     此昭陵正门新建于2001年7月,九月底完工。
  点击放大 576*768 jpg     昭陵周围有六座下马碑。其中四座在昭陵陵前,两座在东、西红门附近。陵前的四座下马碑,两座在新开河北岸(今220路汽车站及军区俱乐部附近各一座),两座在神桥桥南(公园正门以北约五十米)。这六座石碑至今保存尚属完好。碑的石材、选型、尺寸大小均无大的区分,石材都是青沙石,碑身高4.12米,宽 1.06米,厚0.42米,石座为正方形,长宽各2.53米,碑座与碑身四角有戗(qiang)角石”,既可起到加固碑体的作用,也起到装饰美化造型的作用,碑身的上下首各刻有“如意纹”。中腰开光部分为碑文,六座碑的碑文不完全相同,其中新开河北的两甬碑碑文是满、蒙、藏、回、汉五种文体,碑文是:“诸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碑阴与碑阳文字同出一式,其它四座是满、蒙、汉三种文体,碑文亦同。下马碑是封建等级制度的标志,明清时期广泛应用在陵寝、宫殿、坛庙乃至王府等处(王府只立“下马桩”),距离远近按尊卑等级有所不同。昭陵在建陵之初仅有下马木牌或用陵前石狮子和红椿做为下马标记。随着陵寝制度的完善,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皇帝弘历东巡盛京时决定把昭陵以及福陵、永陵下马木牌一律改为石碑,“以昭永远”,显示国家“一统同文之盛”。

 

  点击放大 1024*768 jpg     昭陵神桥是一座三孔拱形石桥,青砖铺面(今改为条石)两侧有石雕护栏,栏板雕刻着身披烈焰腾空飞翔的天马,还有蕃草、海水、江涯、花卉以及犀角等“八宝”。护栏之上雕有“宝瓶云拱”及“俯莲式”望柱头,桥两端有守桥石狮子.桥下是“玉带河”。“神桥”是清朝帝王陵寝中普遍使用的建筑形式,它既有装饰陵寝建筑的作用,更有其实用价值。以昭陵来说,陵寝地势基本是前低后高,每到雨季必然有大量的雨水从后向前泄出,神桥的玉带河变成了排水的渠道,起到保护陵寝的作用。现在,虽然大多数时间这里处在干枯状态,而在雨季仍是雨水盈河。据记载,昭陵神桥在嘉庆年间就已严重损坏,直至道光十五年,此桥破损更趋严重,急待修整,但因国库空虚,竟拿不出维修之钱,只得一再拖延。所以,此桥能保持到今天,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点击放大 1011*768 jpg

石牌坊在正红门前。牌坊在明清陵寝中是一件典型建筑物,它是祭礼仪注的起点,就是说祭陵人进入牌坊门就进入祭扫状态了。还有,牌坊也起到装饰陵寝、增加气势的作用。这架石坊是一座仿木架结构雕刻,高约十五米,全长约十四米,四柱,三间、三楼,歇山式顶子,大脊、垂脊、大吻、走兽、垂兽、横椽、望板、勾头瓦件、斗拱、额枋、横梁、栏板、兽头、铺首、雀替以及坊柱等等全部仿照木雕作法,造型生动逼真。坊的正脊及模枋、上访、下访还雕刻许多栩栩如生的花卉图案。最引人注目的是起夹杆作用的五对石狮(其中:南北相背者是狮子,东西相背者是獬豸),它们相背蹲踞在须弥座上,昂首挺胸,瞪目张口,活灵活现,令人望而生畏。整个石坊雕琢穿透,集平雕、圆雕、浮雕、透雕等各种雕刻技法于一炉,刀法粗犷、遒劲而细腻,真可以说是一件石雕艺术的巨型“神品”,在辽沈地区是罕见的。这座坊的建造年代分为两个时期:即坊体建造于顺治或康熙年间;当时的石坊仅在两端有三对夹杆石兽(狮子二对,獬豸一对),而中间立柱前后的两对夹杆石兽建造于嘉庆六年。现在,一些介绍昭陵的资料统统称此访建造于嘉庆六年,这个说法是误将它改修的时间当成始修的缘故。应当加以更正。

 

  点击放大 1024*768 jpg     正红门是陵寝总门户。单檐,歇山式。顶上满铺黄色琉璃瓦。石刻冰盘檐,红墙,辟有三券门,为清代帝后辞宫及谒陵君臣必经之处。围绕四周的墙称为红墙,又叫“红城”或“风水围墙”,陵寝主要建筑围在它的中央。风水围墙东西两侧各有一门,分别叫东红门、西红门。两门均为一间,也是拱形洞门,门的形制与作法与大红门相似,  只是门环是六角形,下部设有须弥座及护栏。门上刻有松、云、海水、江涯、宝瓶、荷花、莲藕等。正红门及东西红门各有严格的使用规制:正红门正中一间叫“神门”,是太宗和孝端文皇后“神灵”出入的门户,此  门平日不开,只有在大祭时开启,但也只许抬祭品和送祝板的官兵从此门进陵,其它人一概不许通过,所以人们对此门很忌讳。正红门东侧一间叫“君门”,是皇帝前来祭陵时走的一门,其西侧一间叫“臣门”,是祭陵大臣出入的门。东红门和西红门是陵官或夫役走的门。但在实际使用上却并不完全遵守这个规制。比如,皇帝东巡祭陵并不从前面的君门和臣门出入,而走东、西红门。这可能是出于对祖宗敬畏的缘故吧。正红门前神桥南50米左右两侧各立有下马牌,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是帝王陵寝尊崇地位的象征。

 

  点击放大 1024*768 jpg

进入正红门向北有三条笔直的用石板铺成的石路,正中与“神门”连接的路叫“神道”,又名“参道”,它和“神门”同样是陵主“灵魂”出入陵墓走的道路。所谓“神道”泛指陵墓前与坟丘相对的路而言,不单单皇陵称神道,一般坟墓前面修的甬路也都叫神道。按明清陵寝制度,对神道有许多限制。首先,不许从神道这端直接看到另一端的隆恩门,就是说,从大红门至隆恩门中间必须有建筑物将两者隔断,这寓意“风水”一眼望不断,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祖陵“风水”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皇位的传承和龙脉的延续,事关重大。昭陵神道是在神道上建神功圣德碑碑亭,起到“风水”一眼望不到头的效果。其次,神道也和神门一样神圣不可侵犯,除了大祭时抬祭品、送祝版祝帛的官兵可以行走之外,其它人都禁止随意乱行。

 
  点击放大 403*768 jpg

华表往又有“擎天柱”、“万云柱”等名称。昭陵华表柱高约八米,围一米五以上。它的结构是由底座、柱体、云板、天盘、柱顶、护栏等部分组成。其用途主要是装饰和丰富陵寝建筑内容,使之更有气魄,更加豪华。昭陵有华表往三对,一对在正红门外,距下马碑不远的地方,一对在石象生之前,再一对在神功圣德碑碑亭之前。华表的历史很久远,据说是古代“诽谤木”演变而来的。 图中华表顶端的柱头上雕着一个面朝北方的石怪兽,名叫犼,是北方的一种兽,形似犬,吃人。人们根据这种立于华表顶端石兽的姿态,以及传说中它好望的性格,叫它“望天犼”,常常成双成对的被安放在皇宫和陵寝前后。在神桥南面华表顶端的望天犼却是面朝南端。这里有一个典故:面朝北面陵寝的叫“望帝归”,也叫“望君归”。意在希望帝王要尽孝心,但也不要太沉湎于哀伤之中,祭毕而出,国家大事等你处理呢;面朝沈阳故宫方向的叫“望帝出”,也叫“望君出”。提示帝王不要忘记祖宗,江山是先祖打的,每年的七次祭礼别忘了。

  点击放大 1024*854 jpg

据《封氏闻见记》记载:最初设置石像,目的是除邪恶,驱鬼怪。早期的墓前石兽石人还有表彰死者生前丰功伟绩的作用。清代国家法律《大清律》,对官员墓前的石雕置放数量做了明确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可以用石兽六件,五品以上官员可以用石兽四件,六品官员以下不准放置石雕。它体现了封建社会严格区分尊卑长幼及身份等级的礼法制度。昭陵石象生立于顺治七年,共六对,安放于神道两侧,它们是石狮、石獬豸、石麒麟、石马、石骆驼、石象,这些统称“石象生”,或“石兽群”。石兽下面有须弥座,高1米,长2.7米,宽1.5米,座上雕刻着纹样锦袱,四角各附一古钱。石象生的作用一是起到装饰点缀陵寝,再一是仪仗銮驾的象征。明清时代对石象生的使用制度有严格的规制,是封建等级制度的标志。图中石雕白马共有一对,是用汉白玉雕成,全身洁白,腿短,体壮,具有蒙古马的特点,大小和真马一样。皇太极有两匹心爱的坐骑,一胖一瘦,胖的叫“大白”,瘦的叫“小白”。“小白”可日行千里,“大白”日行五百里。“大白”常于驰骋疆场攻破敌阵,“小白”善于行军赶路。二马曾多次立功,也曾保护过主人的性命。皇太极死后他的子孙就令工匠按它们的样子雕成石马,置放在墓前,永远陪伴它的主人。

 
  点击放大 1024*768 jpg

大碑楼也叫碑亭,建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外形是九脊重檐歇山式,顶上满铺黄琉璃瓦,飞檐斗拱,枋、柱、檩、椽各处均施以彩画。四面为红墙,每面各有一拱形门。亭子下部为方形台基,四面各出踏垛(台阶),亭子正中立着一甬“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此碑通高 6.67米,碑身高 5.45米,宽 l.76米,厚 0.71米,碑头是“蚊龙首”,是由六条出水蛟龙盘曲在一起组成的,碑头正中为“开光部分”,上面用满、汉两种篆体刻着“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九个大字。碑座是“龙趺”,长4.67米,高l.11米,宽1.9米。龙趺的外观为龙头、四足、有尾,传说它是龙的九个儿子之一,力大无比,擅于负重,所以选其驮碑。凡是皇帝、皇后的陵墓碑全由其来驮负。龙趺之下部分叫“地伏”,实际是地基基座。地伏上雕刻有海水江涯(又称寿山福海)。地伏四角各雕一个凹形海水漩涡,每个漩涡中分别雕有鱼、鳖、虾、蟹四种水族动物,用这些水族动物来装饰神功圣德碑据说是因为皇帝是所谓“真龙天子”,是龙的化身,而龙是大海的主宰者,虾兵蟹将是龙最忠诚的“侍卫”,因此为皇帝——真龙天子立碑,自然要靠它们来效忠了。碑身的正面(即“碑阳”)刻有用满、汉两种文字刻写的碑文,满文在右,汉文在左,汉字共一千八百一十字,是对清太宗一生文德武功的高度概括和颂扬。昭陵神功圣德碑碑文,据考证是由学士张英、侍读学士高士奇两人起草,由当时书法名家工部左侍郎顾观庐所写。其碑石采自千里之外的河北顺天府,碑身重十万斤以上。其下龙趺也是由整块石坯雕成,重量与碑身不相上下。其它,如碑首地伏等石料毛坯也都很重。据说历经十载,才将这些巨大的石坯运至盛京。大碑楼是皇陵最神圣的地方。

 
  点击放大 1024*602 jpg

在碑楼北面东西两侧,各有两座三间青砖瓦房,是当年祭祀用房。左图是东侧的两座,叫仪仗房和果房,是皇帝谒陵时存放旗、伞等祭祀所用的仪仗之物和上祭时烹茶煮奶及上茶官员休息的地方。

  点击放大 1024*558 jpg     在碑楼北面东西两侧,各有两座三间青砖瓦房,是当年祭祀用房。左图是西侧两座叫茶膳房和涤器房,是上祭时做饭和上膳官员休息的地方,还有上祭时准备土杂果品鲜货及上果官员休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