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 陵 大 事 记

 

昭陵自兴建至今经历各朝增建及维修,其中较大工程事件如下:

崇德八年(1643年)

八月初九日,太宗于盛京清宁宫“无疾端坐而崩”,年五十二岁。

    九月二十一日,太宗梓宫葬昭陵享殿。

顺治元年(1644年)

    五月十七日,享殿内宝座建成,并告祭于太宗灵前。

    八月初九日,太宗梓宫火化,“宝宫”安葬,定陵名曰:昭陵。

    十二月十六日,送香册、香宝于昭陵。

顺治三年(1646年)

  正月,定岁末、清明及庆贺日为大祭。定每月朔、望为小祭。

顺治七年(1650年)

    二月二日,孝端文皇后梓宫至盛京,奉安于享殿内之右。

四月二十六日,立石像生。

    十一月二十三日,挂隆恩殿匾额。

顺治八年(1651年)

三月,昭陵完工。

    六月,定冬至、岁暮、清明、中元、十月朔为大祭。

    七月,享殿渗漏,总理修陵章京藏国祚被革除世职。监修章京周元勋坐迟误陵工拟斩,免死籍没。

十月二十一日,陵山成。封号:隆业山。

顺治十一年(1654年)

五月十三日,世祖为贞臣安达里、敦达里赐碑。

顺治十三年(1656年),铸钟一口。

康熙二年(1663年)

   九月初九日,建昭陵地宫。

   十二月二十一日,地宫建成,安奉太宗及孝端文皇后“宝宫”。同时设宝座、神牌于隆恩殿。

康熙三年(1664年)

    正月初六日,立“太宗文皇帝溢号碑”于陵前。同年,定制,每年为宝顶增土十三担。

康熙四年(1665年)

 三月初六日,建明搂。

康熙五年(1666后)

     六月十八日,修团城等处工程。次年团城等处工程竣工。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立神功圣德碑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

          重建享殿(隆恩殿)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圣祖为陪葬功臣杨古里赐碑。

雍正元年(1723年)

          立红桩。

乾隆元年(1736年)

    十月,昭陵工竣。

乾隆八年(1744年)

    七月,隆恩殿设羊角灯、五供及香盒、朝灯。帷幕改用黄缎。

乾隆十七年(1752年)

          修西北角楼及贵妃园寝。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

          修隆恩门前后石券。

乾隆三十年(1765年)

          修隆恩殿、东配殿、月牙城。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

          重修隆恩殿石栏、月台、甬路及方城西墙、果房,齐班房。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重修更衣亭、省牲亭前门、西北角楼。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

          重修东北角楼、西北角楼及左右配楼。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

重修正红门、东西红门、茶缮房、堆拨房。于红桩外增设白桩和青桩。立石下马碑。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

          修月牙城、东北角楼坐台、省牲亭。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闰五月二十日,重修明楼,并在大脊中安放“宝匣”。同年,重修西北角楼。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

          重修月牙城、方城、琉璃照壁、仪仗房、果房等。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

          重修正红门西墙、石柱门。陵前红桩向南移出二丈。

乾隆五十年(1785年)

          重修更衣亭及东西角楼。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

         重修贵妃园寝享殿及宫门。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

          重修正红门、省牲亭。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

          重修西北角搂。

嘉庆六年(1801年)

    二月,改修石牌坊。

嘉庆八年(1803年)

          石牌坊夹杆石狮地基下沉,重修。

嘉庆十五年(1801年)

          补安琉璃影壁花头。拆盖西南角楼、省牲亭过道门大木拨正。

嘉庆二十年(1815年)

          修角楼及西配殿。

道光四年(1824年)

    七月,修省牲亭、果房。

道光十八年(1838年)

          修团城,用工料银一千四百余两。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

          修盛京三陵。用银四千余两。

咸丰七年(1857年)

    二月十七日,修隆恩殿。

咸丰八年(1858年)

          以原有四座堆房相距甚远,增加堆房四座。

同治四年(1865年)

          修团城、角楼。

光绪三年(1882年)

八月,修昭陵城墙。

光绪九年(1883年)

    九月,修昭陵城墙。

光绪十三年(1887年)

三月,修琉璃照壁。

宣统三年(1911年)

    三月,于陵前开凿新开河。

1922年(民国十一年)

         东北大学建校,占去昭陵东南角为校园。

1924年(民国十三年)

在陵前修东西大道.

1926年(民国十五年)

         修北陵木门,剔除杂草,修整道路。

1927年(民国十六年)

五月二十二日,市政公所将昭陵辟为“北陵公园”并开放。奉天省官地清丈局丈量昭陵陵地面积为七千六百六十三亩。省长莫德惠出资修复钟楼。

1936年(伪满康德三年):

    五月二十九日,大明楼遭雷火烧毁。

1939年

         修复大明楼。

1963年

     九月三十日辽宁省公布昭陵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

     二月二十三日,国务院公布昭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