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散文孝莊祖陵研究之二:祖陵成因
“孝莊祖陵係列”之二 祖陵成因 ——孝莊祖陵奉安庫裏、孝莊祖陵群形成秘密之尋繹 格爾樂圖 孝莊祖陵,是清代文化遺址。它厝落于今松原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長山明珠園東北,庫裏屯南連綿丘陵之腹地。孝莊祖陵,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始緣于孝莊父母之陵寢厝落于此,故民間以孝莊的名字而謂之。 孝莊祖陵,又叫孝莊祖陵群,是因為這裏除奉安孝莊父母之陵墓、陵廟外,另還有其他四處,共五個去處組成,形成群落。所以,史稱孝莊祖陵群。 座庫裏的孝莊祖陵群,又叫達爾罕王北陵群。原來,在達爾罕王的內蒙古轄地內,即,現在的內蒙古科左中旗的烏力吉木仁河(西遼河)的北岸,還僻有一處達爾罕王祖陵群。從方位上看,它與厝落庫裏的孝莊祖陵群正好是形成南北對峙。為區別兩者,人們把相對位居南邊的達爾罕王族的內蒙古原地祖陵叫達爾罕王南陵群,把相對位居北邊的達爾罕王族庫裏的孝莊祖陵群叫達爾罕王北陵群。 因為這個祖陵群位于庫裏,當地人直稱其為庫裏孝莊祖陵和庫裏孝莊祖陵群。 庫裏孝莊祖陵群,五處組成。這五個去處分別是: 第一處:是孝莊父母陵墓、陵廟,它厝落在庫裏屯南丘陵腹地,現在長山明珠園遊池東北沿。 第二處:是距孝莊父母陵廟正南8裏,現卡倫店屯東5裏的莽古斯福親王衣冠冢“靴子廟”和它的陵廟。 第三處:是距孝莊父母陵廟西南15丈處建的孝莊父母功德碑亭和裏面樹立的孝莊父母功德碑。 第四處:是距孝莊父母陵廟之西北15丈處建的莽古斯福親王靈牌位陵廟。 第五處:是距孝莊父母陵廟西南3裏處,建的和碩公主陵墓、陵廟。 庫裏孝莊祖陵群,幾經人世滄桑,早已不見蹤影。只有其些許遺物易奉于今長山水上明珠園的“孝莊祖陵陳列館”內珍藏。 庫裏孝莊祖陵群的中心去處是孝莊父母陵墓、陵廟,和孝莊父母功德碑及碑亭。孝莊父母,蒙古科爾沁宰桑夫婦是順治皇帝的姥爺和姥娘,所謂的庫裏孝莊祖陵的“接踵”形成,都是皆由它而來。 1654年,即順治十一年,蒙古科爾沁貝勒宰桑夫婦先後病逝後,順治皇帝追封了他病逝的姥爺宰桑為和碩忠親王,他病逝的姥娘為賓圖(滿洲語,漢譯賢淑)妃。 隨之,宰桑之長孫,滿都習禮之子,孝莊的娘家侄子,時任第二代達爾罕王的和塔奉召受命,為宰桑夫婦建修陵墓、陵廟,樹立功德碑和修建碑亭。 和塔上奉姑姑孝莊懿旨,表皇兄順治敕命,為其爺爺、奶奶建造陵墓和樹立功德碑。塋地就選在庫裏。這就是後來的,現在說的庫裏孝莊祖陵和庫裏孝莊祖陵群 達爾罕王族他們為什麼要選庫裏這個地方呢?和塔為什麼要在庫裏這個地方給他爺爺、奶奶修陵墓,建陵廟,樹立功德碑呢?為什麼這裏後來又成了“孝莊祖陵群”呢?其說法紛紜,綜歸之,尋繹起來,不外有四: 第一,靴子廟“先入為主”,為庫裏的孝莊祖陵群定位說。 因為這裏先有了“靴子廟”,是“靴子廟”的“先入為主”,給宰桑夫婦陵墓的安葬,形成庫裏孝莊祖陵確定下了“調子”,也給庫裏孝莊祖陵成為庫裏孝莊祖陵群開啟了“奠基”。 原來,就在1636年,即大清崇德元年,蒙古科爾沁貝勒莽古斯到查幹湖東岸一帶行獵,突遭狂風做孽,馬迷歸路,人夥鳥獸散,莽古斯踽身茫然,驚恐間又遭猛獸襲擊,一命歸天。 後來,隨行人躡其蹤,只拾到貝勒大人當時行獵時穿的一只馬靴。遂上報噩耗于朝廷,滿朝震驚。莽古斯是當時大清國國丈,皇帝皇太極的岳父,皇後哲哲之父。第二年1637年,皇太極追封了岳父莽古斯為和碩福親王。並敕命科爾沁王府在拾到莽古斯靴子的地方修造供奉王爺遺物——靴子的“衣冠冢”,並在其上建陵廟,以供祭奉。後人俗稱這個陵廟為“靴子廟”。 所謂陵廟就是在陵墓頂上修造的廟宇,以供奉相關神佛和其本人神像。類南方祠(堂)廟。 第二,風水寶地說。 為宰桑夫婦選地建陵必守科爾沁蒙古“子隨父葬”祖制。這樣,莽古斯的衣冠冢“靴子廟”的安葬方位,就成了宰桑夫婦建陵唯一選址范圍。因為,莽古斯是宰桑的父親,莽古斯的“靴子廟”就等于是莽古斯的陵墓。 經踏查發現距靴子廟直北八裏有一地方,就是現在的庫裏屯南丘陵地,被選定是建陵的好地方。 當時,庫裏屯一帶是丘陵連綿,谷蘊清泉,吐水成池。池有葦蒲搖曳,蓮菏擺爍,鷗鶴競翔,魚蝦戲逐。這樣完好的風光,深得達爾罕王族的歆慕。再看此地之四臨,更讓達爾罕王族他們大喜過望,為之心動。庫裏座落松花江、嫩江和第二松花江交匯處,南有查幹湖波涌為之呵護,北有遼金古都塔虎城虎踞為之拱衛。山上有古杉蓊鬱和松柏青翠覆蓋;山下有姹紫嫣紅山花野草競相媲美。地處有平疇綠野相輝映,天處有藍天白雲互點綴。這樣的盤龍臥虎的“地脈”,當是成就帝王、霸業的風水寶地。 堪定之結果,庫裏當然成了首選的孝莊父母陵寢安葬,修建陵廟的“龍虎風水寶地”。。 被認定“首選”的庫裏這個地方,其地址方位恰在“靴子廟”直北,其地勢又高于“靴子廟”的“地位”。如若這樣下葬,有違祖制。莽古斯的“靴子廟”竟然屈居于其兒子宰桑陵墓之腳下,這樣,就會形成兒子宰桑踞北面南,君臨其父莽古斯之“頭上”的勢頭。這萬萬不可。 結果有人想出了“兩全”的“折中”之策。就是在孝莊父母陵墓之西北15丈處另修一陵廟,專門請供和碩福親王莽古斯靈位牌。蒙古人以西為大,以北為尊,莽古斯的靈位牌、陵廟在孝莊父母陵墓、陵廟之“西北”,這樣,作父親的莽古斯較之作兒子的宰桑就有了“踞西佔北”之優勢,“祖制、俗規”兩不違,豈不完美?因為,蒙古人“以西為大,以北為尊”。這“西和北”,莽古斯的“靈牌位”都佔全了。這樣,宰桑夫婦的陵墓和陵廟的安葬厝落就不犯“說道”了,“寶地”不丟,“祖制”不違。宰桑夫婦陵寢下葬就得以“順理成章”的理由,這樣就“兩全其美”的通過了。 孝莊父母陵墓、陵廟的厝落方位有了“落尊”,接著在孝莊父陵墓、陵廟之西南15丈,當時的蓮花池畔處,給孝莊父母,修了碑亭,並在內樹立下了宰桑夫婦功德碑。 第三,自豐羽翼說。 公主陵墓、陵廟也有來路。公主是清太祖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長兄代善之長孫女。1615年,即明萬歷四十三年二月生于赫圖阿拉城(今遼寧新賓)。後金天聰二年正月,14歲的和碩公主下嫁給了科爾沁貝勒宰桑二子滿珠習禮(孝莊的娘家兄弟)。生子名和塔。後和塔襲王位,出任科爾沁二任達爾罕王。 1637年,即大清崇德二年七月和碩公主病故,是年僅23歲。死後,其骨殖厝藏(骨殖,讀古是音。即骨骸。厝藏,不是正式下葬,是臨時存放)。18年後,即1655年,和塔在給其爺爺、奶奶修建陵墓時,也發現爺爺的“首選”陵地確實是“風水寶地”,故有心將其母厝藏的骨殖也欲奉安于此。讓他爺爺、奶奶生前喜歡的兒媳婦,自己的母親和碩公主,永遠陪伴他的爺爺、奶奶。 和塔的動議,很快得達爾罕王族認可。 和碩公主生前天生麗質,風姿綽約,讓人喜歡。公主性情溫存,善良豁達,從不以貴傲人,讓人敬重;公主知書達理,敬老愛幼;公主的道德品行為達爾罕王族稱道。公主曾多次送衣物于前線,慰勞長年在外徵戰的丈夫滿珠習禮。對婆母,即孝莊的母親博裏福晉(皇太極追封的宰桑夫人賢淑妃)更是孝敬有加,早晚請安,噓寒問暖。老人之衣食必親為,老人之住行必親歷。競至彌留,仍憂心家國,恐誤戰事,求乞不可以己之噩耗告之前方徵戰的丈夫。這樣的賢德兒媳,這樣大義的公主,竟英年早逝,全族上下當之悲痛不已。族人認為有這樣兒媳的英靈永伴其公婆,豈不盡美?此動議必然贏得全族上下認可,成行必然。 孝莊更是應允。因為若有這樣的賢惠弟熄終陪其父母(宰桑夫婦),還哪裏有此等好事?此動議懿準。就這樣,大清和碩公主過世18年後,由其子和塔給其修造了陵墓、陵廟。公主的陵廟就這樣加入了庫裏的孝莊祖陵群。 清廷規定凡是下嫁的公主一律不能回葬清室祖陵。因之,公主下葬庫裏亦合清廷的族制。 和塔安葬其母親的“動議”,所以能夠得到孝莊的迅速懿準,還有另因。1643年,即崇德八年秋,皇太極因患腦溢血溘然駕崩。因罹病突然,皇太極沒有留下何人繼位的遺囑。大清上層覬覦皇位的幾股政治勢力很快形成,並有釀成內訌之兇象。 這時孝莊說服其姑母孝端(哲哲,皇太極正妃),勸說了禮親王代善,使之放棄支持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繼位的主張,轉而,支持孝莊之子福臨繼位。 孝莊由于得到元老重臣代善的支持,使整個局勢發生了驟變。孝莊又借機很快聯合了兩黃旗,並得到了朝中齊爾哈拉等其他幾位王爺的支持。原來欲圖“大寶“的豪格,還有皇太極的弟弟睿親王多爾袞,兩大派別先後放棄了各自的主張。 孝莊就是這樣運籌帷幄、縱橫捭闔,統一了幾股政治力量,“挽狂瀾于即倒”,並讓自己年僅六歲的兒子福臨承繼了大統。 在這一過程中,代善態度的轉變是事情好轉的關鍵。孝莊的“大圓滿”,代善功勞大矣!于是,也是當然,代善及其代善係列的人,自然就成了孝莊之“同心、同黨”。 今能讓代善長孫和碩公主之陵寢安葬于父母陵廟之側,不正是一個“友善”之舉嘛!這樣,上可回謝代善的功勞,下可更多擴充“朋黨”,更大拓寬“同路”。可謂“上和下睦”之舉,何樂不為? 第四,“落葉歸根”說。 蒙古科爾沁部,郭爾羅斯部,杜爾伯特部和扎賚特部本是同祖同宗,這些地方都是聖主成吉思汗仲弟哈布圖‧哈薩爾大王的後裔統轄之地。而從大清政府對內蒙古的行政區域劃分,當時的科爾沁右翼三旗,杜爾伯特旗,扎來特旗,統屬右翼土謝圖親王所轄;當時的科爾沁左翼三旗,郭爾羅斯前後兩旗,統屬左翼達爾罕王所轄。這樣,身為科爾沁貝勒的宰桑陵墓奉安郭爾羅斯,也可以說是落葉歸根,魂歸故裏了。 就這樣,孝莊祖陵群就形成了。 五個去處,雖然各有其來路,但尋繹其根本,綜歸是首先因為有了莽古斯行獵失蹤,修下了靴子廟,給宰桑陵墓的厝落“定了位”,才有了後四個去處的鏈帶修建、厝落。可以說,是靴子廟的偶然,才有宰桑陵墓厝落的必然,才有庫裏孝莊祖陵群形成的可能。 五個去處除靴子廟外,基本上四個去處都是和塔同時監造,同時竣工。 後來,安葬孝莊祖陵群的這個地方形成了屯落,屯名庫裏。庫裏,蒙古語,漢譯墳塋、陵墓,顯然,屯名是隨孝莊祖陵墳墓衍生而來。漢音譯有誤,準確發音應該記做“呼日爾”。靴子廟的卡倫店,也是後來形成的屯落的名字。卡倫,蒙古語,意思哨所。本旗蒙古王爺曾在此設過哨所。後來又有人在此開店,故得了卡倫店這樣的蒙漢語協和的屯名字。 庫裏孝莊祖陵群,或者叫達爾罕北王陵群,就是由上述五個去處組成。上述就是五個去處的來歷,就是庫裏孝莊祖陵群奉安庫裏的歷史尋繹。 除靴子廟是1637年,即崇德二年落成外,其余四座落成時間都是在1655年,即大清順治十二年。當時的郭爾羅斯旗主是前郭爾羅斯第三代王爺昂哈在位六年。 四海遊客,五洲朋友,這些歷史的尋繹雖離開我們已經很遠,但您只要到長山明珠園,觀光“孝莊祖陵陳列館”,你的一切遺憾,一切疑團,一定會倏然煙消雲散。 這裏那精美鮮活的情景再現,讓你再睹大清開國英雄們的久違英姿;準確翔實的圖文畫面,讓你重溫大清入主中原時的風雲畫卷;還有那稀世珍寶般的遺物展覽,讓你為歷史的“蕩氣回腸“而讚嘆,倣佛你一下子回飛到了大清開國年間那如火如荼的沸騰生活場面。 這就是,庫裏孝莊祖陵群奉安庫裏歷史秘密之尋繹。 |
||||
‧本文只代表博友個人觀點。本文版權歸作者和新華網共同擁有,轉載請注明作者及出處。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