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5日星期六

清末北臺灣離島考

1871淡水廳全圖

1871 年刊行的《淡水廳志》,是臺灣第一本使用經緯度繪製地圖的方志。《淡水廳志》所附地圖為〈淡水廳全圖〉,描繪淡水廳的管轄範圍。當時淡水廳南以大甲溪與彰化縣為界,東以三貂嶺與噶瑪蘭廳為界。在北部外海有幾個離島,分別是:燭臺嶼、抬轎嶼、桶盤嶼、雞籠、花矸嶼、社寮。


燭臺嶼、桶盤嶼名稱至今未變。另外,雞籠應該是基隆嶼;社寮應該是和平島;抬轎嶼應該是花瓶嶼;花矸嶼應該是棉花嶼。


1878全臺前後山輿圖

1878 年刊行的《全臺前後山輿圖》,是清國第一次繪製東臺灣的地圖。這幅地圖由當時臺灣最高官員:臺灣兵備道夏獻綸親自審定。地圖中,北部外海的離島分別是:花矸嶼、灼臺嶼、扛轎嶼、桶盤嶼、社寮、圭籠杙。灼臺嶼即為燭臺嶼;扛轎嶼即為花瓶嶼;圭籠杙即為基隆嶼。不過,在這幅地圖當中,花矸嶼 (棉花嶼) 從花瓶嶼東邊跑到西邊去了。


1892全臺前後山總圖 

1892 年刊行的《臺灣地輿全圖》,是清國第一次使用格林威治經線繪製的臺灣地圖。《臺灣地輿全圖》包括〈全臺前後山總圖〉一幅、分府 (直隸州) 地圖四幅、分縣 (廳) 地圖十四幅,反映臺灣建省後的行政區劃。在〈全臺前後山總圖〉當中,北部外海的離島僅能看出基隆嶼。


1892臺北府全圖

將範圍縮小到〈臺北府全圖〉,北部外海的離島仍然只能看出基隆嶼。請注意,〈臺北府全圖〉的上方是東邊。因此,位於本島上方的離島是宜蘭東邊的龜山島。

在清末由官方編修的方志與地圖上,我們完全找不到日本時代明確記載為臺灣離島的彭佳嶼。至於更遙遠的釣魚台列嶼,那就更不用說了。清國對於北臺灣離島的認識,也未免太漫不經心了。


相關閱讀:臺灣四極演變史

8 則留言:

  1. 終於搶到第一個了!!
    清國土地太大,臺灣離北京又遠,其實即便到南京/重慶欲"光復"臺灣之際,其對台灣了解亦有限,諸多地圖顯示當時黨國要員還以為臺灣縱貫鐵路直達恆春哩!!

    回覆刪除
  2. 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Channel=ae&Path=2240705332/39ae3.cfm

    剛好有讀到這篇報導
    很想了解你的看法

    回覆刪除
  3. 第一張圖的「花砰嶼」就是第二張圖的「花矸嶼」。(我不敢保證我的「眼力」比板主好,不過第一張圖放大來看,我怎麼看都覺得圖上寫的就是「花矸嶼」。)

    第一張圖的「抬轎嶼」就是第二張圖的「扛轎嶼」。

    花瓶嶼──扛轎嶼
    棉花嶼──花矸嶼
    彭佳嶼──大嶼

    花瓶嶼、棉花嶼、彭佳嶼是地圖上的名稱;扛轎嶼、花矸嶼、大嶼是基隆漁民、釣客用閩南語對這三個島的稱呼。花瓶嶼和花矸嶼很容易混淆。



    版主回覆:(09/27/2010 09:24:27 AM)


    謝謝指正。

    回覆刪除
  4. 這篇文章會讓一堆保釣人士跳腳吧~

    他們現在把所有能跟釣魚台扯上關係的古代圖文全力解釋成釣魚台自古以來屬於中國的鐵證呢!

    哪個好心人可以把連結送去維基一下

    回覆刪除
  5. 現實的是,領土這東西是誰能打得下,保得住就是誰的
    假設真的把這爭端送到聯合國,還真的不可能地把主權判給台灣,有人期待日本會乖乖的撤離嗎? 他們硬是不撤的話台灣真的要派海軍趕?
    日本也宣稱南韓的獨島是他們的竹島,但是韓國人就是先佔了怎麼也不肯下來,日本也拿他們沒辦法
    要日本放棄釣魚台主權,除非美國壓迫,而美國不想攬麻煩上身,這是現實

    回覆刪除
  6. 本來想把板主的幾篇文章搬去維基,可是發現那邊被一堆保釣網民給佔據。凡是對自己不利的證據都要找碴,然而他們自己掰的那些狗屁不通的論述確是鐵證如山不容置疑。

    回覆刪除
  7. 現在才覺得
    邦主似乎總是為台灣好
    站在台灣的角度 以台灣為中心出發

    有時候會忘記一些事情

    例如說 清朝的國都是定在北京

    釣魚台群島
    在歷史上 是以 從福州到琉球 的航路登場的
    大半明清對其定義也都是福州外海的島群
    就連日本帝國當時的文書也多是以此稱呼

    多半計載在於琉球與中國的朝貢及貿易

    因為琉球位於外海
    中國使節多半不願意前往
    大約20~30年才會派員同入貢船前往琉球

    而且
    在1885台灣建省之前 是同樣列於福建省下管轄的
    在這之前 "台灣省並不存在"應該是常識

    雖然有另外計載釣魚台
    但是標示的可是"海防要衝"
    他的背景是明朝期間因應海盜襲擾的記載

    是今日許多文章才特別若有似無地加重其重要性

    您邦內的文章似乎有提過
    在台灣建省前的清領時期

    由台南出發往台北的船隻
    甚至是從台南先折返廈門再前往台北

    今昔的交通環境大為不同
    雖然您的邦內以地理論述為主
    但是不應該忽略有關的歷史環境
    您不該若有似無地以今日的劍斬過去的官

    回覆刪除
  8. 1747年(乾隆十二年)《重修台灣府志》卷之二《海防》:...山後大洋,北有山名釣魚臺,可泊大船十余...
    1807年(嘉慶十二年)《續修台灣縣誌》卷之二《海道》:...山後大洋之北,有嶼名釣魚臺,可泊巨舟十余艘。
    1882年(清光绪八年) 黃逢昶《台灣生熟番輿地考略》(《台灣文獻叢刊》):山後大洋之北,有嶼名釣魚臺,可泊巨舟十余艘...

    1文獻很多都提到清帝國時, 釣魚臺可停泊十余艘大船,這表明釣魚島周圍海水很深,港灣寬闊; 但今日的尖閣群島不但無任何港灣奧可泊大船, 而且海岸附近多礁無處可泊船, 可知釣魚臺和尖閣群島是在不同地區的2個島嶼.
    2(清末光绪年间) 兩廣兩淮鹽運使、四川福建等處按察使的方濬頤在《台灣地勢番情紀略》……鹿耳門為至險,其次則旗後口。初僅一小港,道光間,一夕風濤沖刷,旁皆暗礁,番舶不能出入,其殆天之所以限華夷耶!惟雞籠山陰有釣魚嶼者,舟可泊,是宜設防。
    3雞籠山陰只有桶盤嶼和雞籠嶼和花杆嶼, 而只有桶盤嶼可泊巨艦. 故可知清帝國時釣魚嶼是今日的基隆桶盤嶼.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