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危險邊界-《雙面騎士》與《大劍》
《雙面騎士》(Le Chevalier d’Eon)和《大劍Claymore》是於前兩年中播出的日本動畫,走復古、戰鬥、神怪的路線,不管是劇情還是製作都在水準之上。饒富趣味的是,這兩部作品在一些關鍵的故事結構和人物設定上,存在著奇妙的相似和呼應之處,彼此互為輝映和補充;而且這些相似點都是深具心理和社會啟示性的題材,可引發我們去反省自身與他人的存在。因此,筆者想以「邊界」這個題眼,針對它們提出一番參照比較,與同好們分享。
《雙面》的故事背景是法國國王路易十五在位時期,掌權者的派系鬥爭,以及貴族沒落、人民革命的大趨勢,是很有深度的歷史題材。主角是一對以貴族身分向國王效命的姊弟-莉亞與德翁(Lia and d’Eon de Beaumont,後者乃參考真實人物)。故事的開始是,莉亞被不明人士殺害,遺體放在小船內順著河漂到巴黎。與姊姊有著深厚情誼的德翁,誓言要找出真相並為她報仇。之後,由國王授命,他和伙伴先後前往俄國與英國進行機密外交,與兩國王室合作並交換情報,同時追蹤跨國秘密組織「革命教團」的反政府和邪術活動,多次與之發生戰鬥,也逐漸明白莉亞不為人知的過往事蹟。最後才發現殺害莉亞的幕後凶手竟然是…
《大劍》則設定在中古時代。「妖魔」橫行吃人,人類無力對抗。某秘密組織便嘗試將妖魔的血肉植入人體,培育出強大的戰士「大劍」。她們是妖魔的剋星,但若在戰鬥中過度使用妖力,就會失控「覺醒」,變身為超越人類與妖魔的新存在-「覺醒者」,殘忍嗜血而且變不回來。大劍必須保護人類,如果殺了人或覺醒成為怪物,就得被除掉。女主角克蕾雅(Clair),幼時被大劍泰蕾莎(Teresa)所救,而一直跟著她。泰蕾莎卻因為保護她而殺了人,因而被組織圍剿,最後被無法控制妖力而覺醒的普莉西拉(Priscilla)所殺。克蕾雅誓言復仇,便加入組織成為大劍,踏上與妖魔戰鬥的不歸路。
下面我分幾點來評析這兩部作品的製作、意念,以及筆者在故事中所興起的,關於現實世界的聯想。
一、視覺鋪陳
兩作在視覺效果上都有傑出表現。《雙面》在呈現宮廷美景與人物服裝方面,相當考究而細緻,尤其是凡爾賽宮的「鏡廳」(La Galerie des Glaces)令人印象深刻。《大劍》則以昏黃陰暗的色調為基礎,戰士們與覺醒者的設計也別具一格。尤其覺醒者的造型和質地可說光怪陸離,拼貼了各種奇異的幻想(如右圖)。
再看到武打畫面的營造。《雙面》中層出不窮的咒語法術,用的不是什麼邪魔歪道,而是《舊約聖經-詩篇》的經文,稱為「詩」。所以兩派對決時可看到人物不斷喃喃唸詩,地上和人身上也會竄出一行行的經文。其次是,死去的莉亞,由於詩的力量而不時附身於德翁身上;畫面以後者的頭髮散開和臉部變化作為附身狀態的表達 (動漫《我們的仙境》也是以髮型變化來表示女主角的多重人格)。《大劍》的打鬥亦別具一格,表現覺醒者的恐怖力量與戰士的獨特劍法,其劍術還是有理論鋪陳的。
二、正邪模糊
下面的討論正式進入本文題眼,它們在不同的面向上,牽涉到「邊界」的跨越或渾沌不清的狀態。人類社會為了順利運作,而設定了各種「邊界」作為認識世界和從事活動的參考框架,它常以價值判斷或二元對立的形式存在,諸如「善/惡」、「好/壞」、「人/非人」、「男性/女性」等等。不過,這種區分都是武斷而與時遽變的。本文這兩作便隱含了這個旨趣。《雙面》一開始的氣氛,營造出「王室是正派、教團是邪派」的印象,尤其後者還使用「詩」把人變成怪物作戰。但隨著往下發展,我們發現,其實各派人馬都在使用「詩」的力量,只是目的不同。最後,故事點出人民革命的歷史大勢,路易王朝被重新定位成苟延殘喘、邁向衰滅的保守勢力。此即一種「立場翻轉」,轉向正邪易位或正邪難分、並存的狀態。劇中人物在絕對王權或國家主義的意識型態下,個個都有所效忠有所信仰,但其效忠的標的本身是否正當和必要,都成了被質疑甚至挑戰的對象。這種巨變也會對觀眾造成心理上的衝擊或威脅,因為觀眾原先所認同的角色和價值被解消掉了。整齣劇看起來,感覺不管是保皇派還是革命派,並沒有明顯的對錯或正邪之分,都是相對而混雜的。我相信史實上也大概是這樣。最後挑剔一下,雖然題材很好,《雙面》在歷史與政治革命的論述上,卻稍嫌貧乏而過度感性化、神話化;人物的信念和行為-保皇或革命、殺人或施咒-多缺乏充足的理性歸因和邏輯(參下文)。但總之上述那個「翻轉」的意念是很清楚的。
在《大劍》的方面,妖魔和覺醒者原本明顯被定位成反派,但隨著故事深入,我們發現,覺醒者都有各自的故事和獨特的行事風格,甚至有種邪門的魅力;而由人類掌控的大劍管理組織,也是充滿陰謀和算計,時時監控大劍的行蹤和效忠度,是個極權組織。人與魔是半斤八兩的。雖然覺醒者具有侵略和(無可抗拒的)吃人的本性,因而從未被劇本平反成正方,但是觀眾自己可以聯想,人類本身也就是有自相殘殺、弱肉強食的傾向。
上面這個題旨,起到了知識論和倫理學的啟蒙:正邪都是相對和常變的。你所堅持的正當信仰,也許從另種觀點來看是不正當的。世間各種積非成是的現象,諸如以貌取人、性別歧視、階級剝削、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等等,都是如此。觀眾在觀影過程中都會認同自己是正方,然而在現實世界裡,我們可能都是邪方、都是妖魔或覺醒者,有意無意中不斷進行著壓迫他人的罪行。
除了混淆二元區分之外,《雙面》中關於邪教、咒術與「王室之詩」的設定,也為原本就撲朔迷離、黑暗莫測的高層權力集團,鋪上了一層神怪的氛圍。它固然彰顯了「話語」的精神與社會力量(上世紀學術界的「語言學轉向」就是講這個),但是,歐洲歷史和王室的命運竟然是由一部天書所預定的,而王室與貴族成員都用咒術來控制人和殺人,以達成政治目的,毫無理性辯論的空間,這到底像話嗎? 我不很清楚這個象徵的用意為何,似乎搞政治的人都有種陰暗、著魔、中邪的特性? 不過自古以來,權力層峰相對於外界一定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它基本上就是個秘密團體。現實歷史上的共濟會、骷髏會等暗藏於上層精英的半宗教半政治集會,就是相關的案例。
三、體質曖昧
除了正義與邪惡的模糊化之外,兩作在人物的「體質」上也有跨界設定。《雙面》的莉亞雖死,但其亡魂仍有未遂殘念,而經常附身在弟弟德翁身上,去從事她生前未竟的活動。這構成了雌雄(姊弟)同體、死生同體、雙重身分,而散發著曖昧、邪門甚至帶點意淫的趣味。當它第一次在故事中出現時,效果是令人震驚的。而故事愈到後期,德翁也愈來愈分不清楚他到底是莉亞還是德翁。
《大劍》的戰士則是植入妖魔血肉的人類,遊走於人與魔的兩界。雖然她們能夠消滅妖魔和保護人類,但備受人類的恐懼和歧視,也從不和人類住在一起或發生任何情感關係,是「邊緣人」、「異類」的存在。「成為大劍」意味著告別社會、永遠失去了身為人類的認同與歸屬,多麼悲哀而孤獨。此現象在現實世界裡極為常見。在社會的習俗和規範下,任何事物都得清楚分類。那些模糊曖昧的、「不純」的混種,就成為一種危險的異端或邊緣,承受排擠和打壓。諸如陰陽人、變性人、雙性戀、或是「不男不女」的人等等。我們在觀影時都會認同主角,為他們抱屈,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是否仍然不斷在歧視(或無法正視和接納)他人? 值得深思。
第二個重點是「危險的快感」。早期的「大劍」都是男性,但由於使用妖力時有種近似性快感的興奮,男性很容易禁不起誘惑而過度使用,造成覺醒。因此後來都換成女性。在影劇史上,「變身」的設定很常見,例如《化身博士》、《七龍珠》等,但在《大劍》裡,它被賦予了禁忌的標誌,因為覺醒後會成為破壞狂和食人魔,完全與人類社會相對立而且再也回不去了(大劍戰士至少還與人類有著契約和保護的關係),是危險的跨界行為。這象徵著,對力量或慾望、快感的追尋是危險的,一不小心就會走火入魔到無法控制的瘋狂地步(例如性愛、吸毒、賺錢);所以社會也必須對個體設下重重的控制和禁忌,以維持集體的秩序,犯禁者得被社會隔離或排除。但反過來說,對邊界與禁忌的試探甚至踰越,其本身有時卻成為另一種勾引快感、充滿誘惑的行為,此即「踰越的愉悅」。
跨越邊界的行為,混合了恐懼和渴望、不安和興奮、痛苦和幸福…等各種矛盾。當克蕾雅的仇人普莉西拉覺醒後,她竟然說「早知道就不要忍耐了,居然是這麼舒服。」這個心理弔詭也適用在政治方面,例如《雙面》中某些人物的立場由保皇倒向革命。所有的改革都牽涉到改變現狀、改變認同;它必然充滿未知數,以及混亂、破壞的可能性,從而令人恐懼猶疑;但是改革之後,有一天大家都習慣也能認同它的好處,這就成功地克服了障礙、造就了「轉型」。
四、死者與記憶
最後要談的是,兩作所共同表達的,生者與死者之間的緊密關係,以及過去的記憶對未來所造成的決定性影響。《雙面》中的德翁死了姊姊,試圖尋找真相與復仇,但他和姊姊一直以靈魂附體的方式持續相連著。《大劍》中的克蕾雅試圖為泰蕾莎復仇,她的體內也植入了後者的血肉。這些劇情都以某種方式將活人與死人連結起來,包括肉體上和精神上的繫帶,緊密不分。並且,全劇的走向和標的,是由過去的事件、由對死人的追憶所主導,主角一直想解決某個過去所遺留下來的懸疑和缺憾,彌補慘遭不義、喪失摯愛的悲慟。在此,死人並沒有死,她們與活人同在。過去也沒有過去,它決定了現在與未來。兩作的結局都是,主角歷經了漫長波折,終於返回原點,找到了一切事件的初始元凶。這個意義上,「生/死」、「過去/未來」的區分,也被消融了。
最後做個總結。這兩部作品,情節引人入勝、張力強大,作畫精緻漂亮,而許多奇異的設定,諸如覺醒者、詩人,以及莉亞姊弟的附身秀,都頗具跨界的魅惑力,引人無限遐想。總之都是佳作。喜歡[復古/陰暗/御姊/對戰/鬥劍/神怪]風格的朋友,尤其更不能錯過。在此推薦之。不過文末也要稍微提醒一下,雖然《雙面騎士》大量引用歷史典故和人物,但多有所改造。例如在史實上,路易十四到十六這三朝都是隔代繼承 -路易十四和十五是曾祖孫,路易十五和十六則是祖孫。其次,路易十五性好女色,與瑪麗皇后生了十個子女,後來又寵幸龐巴杜夫人,並不像劇中的路易似乎與兩位女性都有所距離。路易會沉迷於私生活,也是因為朝政困難、每下愈況所致,可參見維基百科。
(完)
本文於數日前投稿並幸獲刊登於《知日部屋》論壇,請點此,附有網友們的討論與在下的回應。我根據網友反應,將內容稍作修訂,貼上多些圖片,以較整齊的排版刊載於此。《知日部屋》是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副教授吳偉明所創辦的網誌論壇,介紹日本之風俗文化、社會萬象,也包括動漫討論。其口號為「哈日、反日不如知日」,希望以理性平和的方式,促進華人社會對日本的了解。值得推薦。
1樓
1樓搶頭香
您的心得令人受益良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