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竞技力真相
国际拳坛为何不见中国选手
既然中国武术的竞技水平在国际上并不落下风,为什么在诸如UFC、PIRDE、F—1等国际顶级的搏击赛事上,见不到中国选手的影子?
“这是因为我们采用的是全运会体制,我们的精力没放在外出竞技上面,而要打F—1必须要长时间的竞技训练。”刘普雷说。
1998年年底,刘普雷曾经带队去过K—1现场,当时主要是带套路队去做串场表演,其中还带了两位散打运动员做现场表演。“那是我第一次去K—1现场,到了那里才知道原来一个擂台赛能做成那个样子。”刘普雷回忆说,六万多人的现场,灯火辉煌,壮观极了。
接触过K—1之后的中国散打选手曾经低调参加过这个比赛,但结果并不理想。不过,本刊记者采访中发现,实际上中国的散打运动员都比较想参加诸如K—1的国际顶级格斗赛事,一方面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是为了高额的奖金。
但是,作为国家运动员的中国散打高手并不自由。首先从身份与资质上来讲,专业散打队是行政性的,全运会的体制需要这些运动员全力以赴打好国内的比赛;而在技术实力上,我们的打点打分的比赛体制,并不适应F—1。参加F—1的拳手都是为了高额奖金,“人家是挣钱来的,打起来很拼命。”刘普雷说。
“其实,最大的问题是教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搏击手说。国内的全运会体制使得职业教练以及运动员都必须围着全运会使劲,对于他们来讲,根本没有去国外顶级搏击赛事交流的必要。而更重要的是“他们输不起”,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根本利益。
现代性质武术俱乐部体制在中国的发展尚处于艰难起步状态,要培养出自己的职业搏击手,还需要一段不短的路程。但好在中国武术协会对于俱乐部的建设越来越重视。“这是我们的一个方向。”刘普雷说。
俱乐部的建设不仅能够极大地活跃中国的搏击市场,还能够拓展职业运动员的就业。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不再感叹“国外的搏击手都是明星,国内的搏击手都是保安”的尴尬现状。
延伸阅读:
盘点2009中国武术关键词
这一年,网络上关于国外搏击赛事的介绍越来越多,商业性质的中外对抗也越来越频繁,两相对比,人们逐渐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武术”应该是什么,是象征意义大于实战手段的“花瓶”,还是充分体现人类潜能的“搏击”和“格斗”技巧。随着讨论的深入,过人对“武术”的关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商业化运营模式的探索,“武术”这一让华人骄傲了数千年的国粹也开始遭到前所未有的质疑。
关键词:“胜利”
2009年对于中国武术而言,是忙碌的一年,由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行,很多赛事都为奥运会让路,没有得到审批,这也使得一系列搏击类商业赛事在今年集中上演。历数09年的商业赛事,不得不回顾下面四次令人印象深刻的“胜利”。
2009年新年刚过,“柳海龙国际搏击争霸赛”就在佛山掀起了不小的轰动,中国超级散打王柳海龙因伤阔别赛场三场后,在这里迎战日本自由搏击高手伊贺弘治。结果柳海龙经过三回合激战,击溃伊贺弘治赢得这场巅峰对决。
5月25日,另外一场名为“莱州勇士”的商业比赛中,同样是阔别赛场多时的柳海龙师弟杨汶静击败前来挑战的日本武士三沢晃治,获得“莱州勇士”称号。
7月,在广州举行的世界功夫王争霸赛虽然同为商业比赛,但水平要高出很多,由于是赛会制的淘汰赛,其偶然性小了许多,运动员的水平也得到了真正的发挥。最终,中国选手于锦和边茂富会师决赛,边茂富战胜于锦,夺得王者之位。
年终岁末,中国散打PK泰拳的比赛掀起了这一年国际商业赛事的高潮,最终,以边茂富、张开印等好手出战的中国队以4-1战胜泰国队。
关键词:“规则”
四场打着中国功夫PK外国拳王旗号的商业比赛全部以中国人的获胜而告终,这本是一件令国人高兴的事情,不过,很多人却透过这四场比赛看到了中国武术的“致命伤”。有人说,规则的限制导致了国外选手屡屡在中国赛场上遭遇失败,也有人说是搏击赛场上的“爱国哨”为中国人保住了面子。
其实在此前数次的中外对抗中,“规则”就不止一次地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在中国举办的搏击类商业赛事,往往采用对中国运动员、对散打有利的规则,这已经成为这些商业赛事的“潜规则”。中国武术讲究“以武会友”、“点到为止”,散打的规则中的“摔”集中体现了这一点。这些商业比赛,除了充分发挥散打的“优势”外,一些外国运动员的“杀招”也被选择性地“屏蔽”,比如泰拳的肘膝技法,虽然在中泰对抗中,允许双方运动员使用肘膝,但禁止“肘膝上头”本身就让泰拳的威力大打折扣。
在一些中外对抗的比赛中,观众经常能够看到中国散打运动员被国外选手“追着打”,但最终获胜的却是中方,其中的原因正是中国散打运动员对规则的“理解更加透彻”——只要能够抓住机会得分,就不与对手硬拼。不过,这样的比赛方式也让有的观众非常反感,认为中国人在这些商业比赛中“胜之不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