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功夫缺乏竞技力 世界第一只是意淫 | ||||
| ||||
正如两集《叶问》在中国大陆大受欢迎,除了因为它在政治上绝对正确之外,还因為它为观众源于内心的民族自卑感提供了廉价的发泄。中国到今日已是崛起的大国,但也许正因如此,中国人更需要西方的认可和赞赏,并 ...
正如两集《叶问》在中国大陆大受欢迎,除了因为它在政治上绝对正确之外,还因為它为观众源于内心的民族自卑感提供了廉价的发泄。中国到今日已是崛起的大国,但也许正因如此,中国人更需要西方的认可和赞赏,并且深信这是他们辛苦挣到、绝对应得的尊重。一个真正对自己的民族和文化有自信的中国人,不会将中国武术等同中国;更不会将中国武术的尊严和中国人的荣辱系于一场拳赛的胜负。 全运会体制限制武术对外交流 搏击,要的是体能、力量、速度和狠劲。这需要针对对抗性竞技的科学的长期训练,而这一点,正是中国武术目前所缺乏的。 中国武术院社会组副主任刘普雷指出:“这是因为我们采用的是全运会体制,我们的精力没放在外出竞技上面,而要打K-1这样的职业联赛必须要长时间的竞技训练。”。实际上中国的散打运动员都比较想参加诸如K—1的国际顶级格斗赛事,一方面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是为了高额的奖金。 [编辑:兔游城 ToGame.Net] 但作为国家运动员的中国散打高手并不自由。首先从身份与资质上来讲,专业散打队是行政性的,全运会的体制需要这些运动员全力以赴打好国内的比赛;而在技术实力上,我们的打点打分的比赛体制,并不适应K1。参加K1的拳手都是为了高额奖金,“人家是挣钱来的,打起来很拼命。”刘普雷说。 “其实,最大的问题是教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搏击手说。国内的全运会体制使得职业教练以及运动员都必须围着全运会使劲,对于他们来讲,根本没有去国外顶级搏击赛事交流的必要。而更重要的是“他们输不起”,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根本利益。 长期以来的农耕文化并不尚武 尤其要提到的是,作为非扩张性的农耕文明,中国文化从来不尚武,“子不语怪力乱神”,“力”,也即技击所用的暴力,就是这位中国圣人排斥的事物之一。 非攻,尚文,这种观念在中国人的思想意识里根深蒂固。武术的源远流长,不过是“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途径,最多是“防身”的需要,汉字“武”的解释是“止戈为武”,不是鼓励人好勇斗狠,而是劝诫人放弃武力。高水准技击所需要的尚武精神,与中华文化在根子上互相排斥,根源上,是中国在历史上很早就进入了大一统的社会,实行的是兵农合一制,而不像西方社会,有着特定的武士阶层,而主流社会也崇尚这种竞技精神,并以此为荣,这也使技击的社会文化基础在中国就差海洋文明涵养出来的、以进攻、扩张、征服为价值的西方人一截。 (本文来源:网易体育 作者:君扬、Punk) [编辑:兔游城 ToGame.Net] | ||||
|
怪·力·亂·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