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位置:博园网 >> 博园资讯 >> 社会文化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意淫中华武术天下第一 创作中武侠“被神话”

    热度 5 票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0年9月04日

    全运会体制限制武术对外交流

    搏击,要的是体能、力量、速度和狠劲。这需要针对对抗性竞技的科学的长期训练,而这一点,正是中国武术目前所缺乏的。

    中国武术院社会组副主任刘普雷指出:“这是因为我们采用的是全运会体制,我们的精力没放在外出竞技上面,而要打K-1这样的职业联赛必须要长时间的竞技训练。”。 实际上中国的散打运动员都比较想参加诸如K―1的国际顶级格斗赛事,一方面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是为了高额的奖金。

    但作为国家运动员的中国散打高手并不自由。首先从身份与资质上来讲,专业散打队是行政性的,全运会的体制需要这些运动员全力以赴打好国内的比赛;而在技术实力上,我们的打点打分的比赛体制,并不适应K1。参加K1的拳手都是为了高额奖金,“人家是挣钱来的,打起来很拼命。”刘普雷说。

    “其实,最大的问题是教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搏击手说。国内的全运会体制使得职业教练以及运动员都必须围着全运会使劲,对于他们来讲,根本没有去国外顶级搏击赛事交流的必要。而更重要的是“他们输不起”,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根本利益。

    长期以来的农耕文化并不尚武

    尤其要提到的是,作为非扩张性的农耕文明,中国文化从来不尚武,“子不语怪力乱神”,“力”,也即技击所用的暴力,就是这位中国圣人排斥的事物之一。

    非攻,尚文,这种观念在中国人的思想意识里根深蒂固。武术的源远流长,不过是“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途径,最多是“防身”的需要,汉字“武”的解释是“止戈为武”,不是鼓励人好勇斗狠,而是劝诫人放弃武力。高水准技击所需要的尚武精神,与中华文化在根子上互相排斥,根源上,是中国在历史上很早就进入了大一统的社会,实行的是兵农合一制,而不像西方社会,有着特定的武士阶层,而主流社会也崇尚这种竞技精神,并以此为荣,这也使技击的社会文化基础在中国就差海洋文明涵养出来的、以进攻、扩张、征服为价值的西方人一截。

    结束语

    承认中国武术的虚幻和落后,才是真正走向“天下第一”的第一步。这第一步,走起来都不那么容易。这首届武搏会的举办,但愿不单是再为表演性武术添一把火,使人们更深地沉迷到“中华武术“的神话中,而是能够正视武术缺乏竞技力的现状,增进武术选手与更高竞技舞台的交流,这才能真正让武术走向世界。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郑重声明:文章以及评论内容均属共享资讯,不表明博园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条博友发表的看法,本页只显示1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