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位置:博园网 >> 博园资讯 >> 社会文化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意淫中华武术天下第一 创作中武侠“被神话”

    热度 5 票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0年9月04日

    民间武术竞技力低下

    也有认为,代表中国出战的运动员不能算武术家,人们固执地相信,真正的中国武术掌握在“门派”的“掌门人”、也就是道士、和尚、武师之类的人手里,或者真正的“高手”在民间。而在1980年和1981年,北京搞过散手试点,当时来自民间的参赛拳手有上百人,包含了八卦、太极、大成等等拳种。“但比赛刚开始没两天,一看进入半决赛的选手,都是练习散打的了。”散打创始人梅惠志说。“民间拳手的水平并不高。与散打相比,基本没有对抗性。”他曾经会过许多民间高手,“很多都坚持不到十秒八秒。”

    传统武术缺乏对抗训练导致了许多悲剧。1987年,在一次两省警察的集训中,某省一名练习传统武术的警察与另一省份练习散打的警察对练,结果因为前者从未做过对抗训练,在被摔起的时候没有任何防护意识与技巧,头部直接坠地,导致死亡。

    在和“掌门人”、“民间高手”交手之前,武术教练往往要提醒武校学生不要下重手,以免出人命,这是武术界的常见现象。

    武术赛场沦为表演舞台

    “传统武术并不是这个样子的,在很久很久以前,传统武术也是一拳一脚。”中国武术院社会组副主任刘普雷在谈到中国武术现状时说道。

    在民间武术学家赵道新看来,今天的传统拳术与学院武术一样以套路为主,并混入了冒充古拳法的套路新作品。而套路与篮球、游泳、登山一样只是提高运动素质的锻炼方式,却不针对格斗需要,特意发展那些直接专用于格斗的素质和技术,从根本上说称不上是技击训练。从打法上看,传统武术在攻防技术中掺杂了大量象征性动作和门派仪式动作。这些动作与技击无关。从功法上看,传统武术仍保留着很原始、低效的操习,与其说是增长格斗实力,倒不如说是在祈祷、苦行和磨炼耐心。

    与对抗性极强、按照生理规律经过长期刻苦训练出来的海外搏击界比,中国武术实质上只能算表演艺术。建国以后,武术就变成了表演性压倒对抗性的套路武术,今日全运会的武术项目依然如此。而在各种武术比赛上,更常见先来一番武侠小说里常见那种鞠躬作揖的礼仪,然后你“白鹤亮翅”,我“黑虎掏心”,这不过是“花拳绣腿”的最佳注脚。如此运行,也就很好理解作为一个运动项目,中国武术在国际技击界为什么历来是二流水准。

    剖析----中国缺乏竞技性搏击的环境

    武术,在近代中国被赋予了太多的意义,而目前全运会体制下的运动员,由于本身缺乏针对对抗性竞技的科学训练,加上全运会成绩压力,很难参加国外高竞技性的比赛,这也限制了武术在竞技性上的提高。

    叶问的火爆反映的是民族自信心的缺乏。

    目前散打和套路武术,都是生存在全运会的体制之下,这也限制了运动员的对外交流。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武术,其目的是“止戈”而非竞技。

    民族自信心不足导致武术被放大化

    武术竞技力被过分夸大的背后,是中国人长期以来民族自信心的不足,从霍元甲打败俄国大力士到陈真横扫虹口道场,武术变成了中国人对于国家强大的一种寄托。在影视作品的夸大化下,中国人习惯于“武术天下第一”的思维,更促使了许多商家利用这一心理打造的各种中外对抗赛事,在票房爆满的背后,这种自信的不足演变成了“自欺”。

    正如两集《叶问》在中国大陆大受欢迎,除了因为它在政治上绝对正确之外,还因为它为观众源于内心的民族自卑感提供了廉价的发泄。中国到今日已是崛起的大国,但也许正因如此,中国人更需要西方的认可和赞赏,并且深信这是他们辛苦挣到、绝对应得的尊重。一个真正对自己的民族和文化有自信的中国人,不会将中国武术等同中国;更不会将中国武术的尊严和中国人的荣辱系于一场拳赛的胜负。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郑重声明:文章以及评论内容均属共享资讯,不表明博园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条博友发表的看法,本页只显示1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