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淫中华武术天下第一 创作中武侠“被神话”
各种中外对抗赛虚假的“强盛”战绩
如果说文艺作品中的武术被放大化属于创作需要,那么近些年来风行的各种中外搏击对抗赛则是一种虚假的“强盛”。
事实上,在各种中外对抗赛的“强盛”战绩背后,不是夸大对手水平,就是使用规则限制对手发挥。例如2009年1月份在广东举行的“柳海龙国际搏击争霸赛”中,柳海龙的对手伊贺弘治就在赛前被曝出成绩造假,原在日本31场比赛21胜10负的真实战绩被主办方修改为2负,并被包装成日本修道高手的身份,实际上,当时的伊贺弘治已经32岁,比柳海龙大四岁,早已过了巅峰期,比赛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另一个讽刺的比赛是中国武协举办的“中泰警察散打对抗赛”,既然是“警察对抗赛”,也就是业余比赛,而非职业比赛。刚开始泰方一直派出真正的警察来参赛,中方派出的是解放军和武警系统选手参赛。泰方根本搞不明白,中国的解放军和武警体系,有大量专职从事文艺和体育工作的人员,即职业化选手。如散打王柳海龙和孙涛、工作关系在军队和武警,却是真正的职业散打运动员。在规则上,不准对方使用泰拳的“肘”、“膝”进攻;泰拳无摔法,泰拳手向来不擅摔,而散打有摔法,中方选手多以摔人得分获胜。
屡次落败之后,泰国人发现了其中的猫腻,2003年,泰国人把在日本顶级直立搏击比赛K1打拳的职业泰拳手播求(轻量级)请回来,给他安了个假的“警察身份”,取了个假名“颂巴&#・ 万差明”来中国参加比赛,面对比他重10KG的散打王孙涛,播求仅仅用了两局就直接迫使中方教练扔出象征投降的白毛巾。这一来一回,可谓讽刺。
事实----世界搏击界从未有过武术顶尖高手
检验武术真实能力的唯一标准只能是技击成绩。翻开中国武术在国际顶级技击场上的竞赛纪录,不但乏善可陈,更是对“武术天下第一”的反讽。
综合自由搏击(MMA)是世界顶尖搏击赛事之一,规则最开放,可以地面缠斗,巴西柔术、俄罗斯桑博统治舞台。
很多民间武术选手都没有参加过真正的竞技对抗。
建国以后,武术演变成了表演性压倒竞技性的“套路武术”。
散打竞技力难登国际赛场
在国际公认的顶级竞技比赛,如K-1、MMA等自由搏击比赛中,中国选手很少参与,在各类国际性赛事中,中国武术历来成绩惨淡。
从1999年起,也有多名散打运动员参加过K1比赛;2002年,获得国内“散打王”70公斤级别冠军的浙江籍张加泼直接参加了第一年举办的K1-MAX赛决赛,首轮负于泰国选手高兰,除他之外,其余中国选手均未能进入最终决赛圈。在中国选手参加的K1比赛中,他们的胜率不足50%。
1990年,北京武术散打参加刚刚设立的京港搏击会,虽然参赛的都是当时的国家级顶级散打高手,但那一次中国散打惨败于泰拳。当时带队的散打创始人梅惠志坦言:“我们对世界上的整体搏击状态并不了解。”
有人理解其为“散打根本不能代表中国武术”,但1958年至上世纪80年代,由香港和台湾组织的数次中国功夫与泰拳的比赛,也仅有一场平局,其余都告失败,而且败得相当惨,最短的一局仅坚持了20秒。泰国拳王曾声称可秒杀中国武术,中国人怒斥其“狂妄”之时,可能不了解这些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