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4-06 07:57) 写微博很随便,有时用手机写更快,偶尔回头看看觉得蛮好玩儿,专此记录下。
有个日本学生正上东京的驾校学开车,我问他如何?他回答;“还行。不过,驾校为了让学生尽早适应路况,开车实习不让教练员上,完全靠自己的判断行使。”我问;“那教练员干什么?”“他用无线遥控,既能跟学生说话,又能控制刹车。”接下来,他说;“有的教练员要我开车也得笑笑,这个叫人心烦!”
跟日本一个医学博士聊天,他说到医学院任教是个好去处,一方面能临床,另一方面也能从事尖端研究,是他梦寐以求的职业。不过,说到这儿,他也承认有尴尬的时候。因为他常年跟随导师从事病毒病理研究,一直跟随导师到了退休年龄,结果在为导师开欢送会时,他导师当众宣布以他的名字命名最新发现的病菌!
傍晚跟福建来的船长闲聊,因为是熟人,过去知道他开运输冷藏船,这回才知道他这些年一直运沙子,据说从马尾运出的沙子细发白,最适于高尔夫球场的建设,忙得船长也团团转。不过,他说;“国内沙子的需求越来越大,高尔夫球场早晚也得要这个玩艺儿,往日本出口难了。”我一边听他说,一边拍下
每年到了春天,日本人才算开始新的一年,到公司报到的、学校开学的、退休离职的,甚至包括结婚与离婚的人,谁都愿意选择春天。无论是小学生的手绘本也好,还是教科书也好,只要有了开学典礼的场面,保险会出现一棵美丽的樱花树。日本人把同级生称为“同期的樱花”。

不过,话虽这么说,日本毕竟是个长得像豌豆一样的岛国,北上到青森县或者新泻县那边,同样的樱花开花却要等到五月后才行,所以,对当地的学生来说,教科书的樱花是新学期的花,而不是开学典礼上的花。
同样的道理,按照南北走向一根儿筋的日本来说,靠近福冈县附近的地区,每年的樱花季节应该是三月下旬才对,而不是四月初才开花。等到当地的开学典礼时,樱花早该谢了!
日本小孩儿是天真的,因为谁也想不到上述不

(2010-04-04 07:34)
日本每年的高中棒球联赛分成两个季节,一个是春,另一个是夏,赛场是著名的甲子园球场。春天樱花盛开,有时遇雨,比赛只能暂停下来,于是球场周围可以看到很多少年球员,他们一边仰望风雨打落的樱花瓣儿,一边唉声叹气,因为对一个准备齐全的少年球员来说,无法上场最叫人憋气!

我所在的大学附中,今年时隔5年再度进入了联赛,成为本地的一大新闻。这个说起来也好玩,从少年的家长来看,高中棒球比职业队的比赛还重要,为了联赛,不仅有校友会、家长会,甚至还有邻里会,但凡跟高中挂钩儿的职场和人全都被一一动员起来,哪怕你不喜欢棒球,也不好意思辞退周围这一巨大的人际关系网。况且,很多高中都是大学的附属单位,高中棒球打出的成绩越好,媒体的报道也就越多,这对高中和大学来说都是免费广告,而且每场比赛均有现场直播,一个日本放

(2010-04-02 15:27)
有过N次上电视的经验,一个是中国,另一个是日本。除了记录片跑外,摄影机一直跟人不说,单说摄影棚内的工作,有些细节的差异留下了不少印象,至于谁好谁坏,这得两说,很难用统一标准衡量。

去年开始到上海电视台李蕾《风言锋语》做节目,一般都跟嘉宾很熟,一台节目三人聊,加之李蕾的绝妙主持,渐入佳境,结果弄得我跟多年的好友也像头一次认真交谈一样,至少跟我一起上电视的嘉宾,谁都这么说,听起来心里暖。而且,我逐渐发觉,拍摄前的话题对缝儿没什么必要,知根知底,谈起来的话是不会凉下来的。上周播放了《越讨厌越学习》,是跟钱文忠仁兄一起出演的,途中他开口说:“阿毛,你得让我插嘴,因为都插了20多年了呀!”
的确,知几难得聚到一起,这周《弄堂里的蜗居生活》跟尔冬强仁兄一起,通过电视节

(2010-03-31 06:53)
同一天的微博上有两位好友不同的记述,一位是蒋丰仁兄,讲述他乘新干线从九州返回东京的发现,他写道:今天乘坐新干线列车发现一个细节:途中,女乘务员过来检票,把“乘车券”和“新干线特急券”接过去检验后,用一个镊子式红色印章在车票上按下“JR西日本广岛新干线车掌所”的印痕。车票还给乘客时,把两张车票有印痕的一面相对合在一起。显然,这样做是为了防止红色印痕没有干透而染脏了乘客的衣服。
另一位是钱文忠仁兄,讲述他乘武广高铁的感受,他写道:“就我所乘坐的g1022次而言,服务水准之差,在今天,实在是不多见的。应该说,基本就没有任何服务可言。乘务员在一等座空位扎堆聊天,请问有这样的工作纪律吗?”
其实,乘坐中国的高铁和日本的新干线有很多类似的感受,最大的原因是硬件相同,时速320公里,车厢内部的装置也差不多,唯一不同的就是乘后所发生的非物质性因素。比如:客服的态度就是其中一例。钱文忠仁兄用短信发微博,可以想像一边看到眼前不习惯的风景,一边用手指表达了对客服相当的不满,而蒋丰仁兄是在下车后用电脑上的微博,女乘务员的细节留在了他的观察记忆中。《新周刊》发

(2010-03-30 08:02)
日本电视上说警察正在捉拿一个嫌疑犯,而且很多受害的女高中生纷纷出面举报,指责这个嫌疑犯故意伤人。刚才警方公布了一个目击者画的嫌疑犯的画像,居然如此动漫,惊起四座。连电视主持人都无语了。汗!

其实,往更细节里说,日本人的动漫情结如此之强烈跟日常生活的超级规范有关。比如一个男性公司职员,早起带上妻子做好的盒饭,来不及跟孩子话别就必须赶路,出家门时大都负责倒垃圾、因为图房产便宜舒适,家住近郊,最终有劳于自己每日辛苦的上班路。中午吃完饭,喝罐自动售货机的热咖啡算是一个小小的奢侈!晚上遇到公司加班,只得饿肚皮硬挺,为的全是家庭的幸福。
再比如一个家庭主妇,一大早为丈夫做好盒饭后,立即忙于打扫,叫孩子起床,或者送托儿所,或者送幼儿园,不过一般主妇没有送孩子上小学的,

(2010-03-27 16:04)
从浦东机场往大阪飞时,因日本航空的班机延误,起飞大约推迟了20分钟左右,登机后才知道旁边坐的是一位年轻的日本母亲和她可爱的女婴。看上去,她们长得很像,母亲秀丽端庄,女婴显得非常弱小。
飞机起飞后,女婴一直哭,起先被飞机的噪音大面积覆盖,让人不觉得什么,不过,随着飞机平稳的飞行,噪音减低了,于是,女婴的哭声变得越来越大。母亲满脸焦虑,生怕哭声太大,乃至影响周围。她坐在座位上,上半身一个劲儿向我鞠躬说:“给您添麻烦了,对不起。”
座位是靠窗的两个连座,我问她:“要不要跟你换一下,让小孩儿看看窗外也许会好些。”
她急忙说:“太麻烦您了,靠过道没关系的,谢谢您的好意。”
这时,女乘务员走过来问是否需要什么帮助,年轻的日本母亲回答道:“这已经给大家添麻烦了,让我自己来吧。谢谢您的关照。”
弱小的女婴狂哭了好一阵,体力也消耗了不少,哭声开始变小了,但她的母亲已经满头大汗,一边从包里拿出一个透明的奶嘴儿,一边轻声跟女儿说了些什么,声音很小,像蜜蜂采花时发出的甜甜的声音一样,不多时,女婴安静

(2010-03-26 08:40)
今天离开上海,赶巧昨天天好,春天的感觉非常强烈,沿路瞎走,一种飘悠悠的感觉!傍晚录完上海电视台《风言锋语》节目,连续几天的行程已经基本结束。因为父母是南方人,连我都觉得跟上海的“气场”很合拍。节目中跟尔冬强仁兄说起弄堂,就像我曾经住过一样,但实际上,我从北京胡同里长大,对弄堂的第一印象也是在上大学后的出游中获得的,记得当时住在亲戚家,地点是宝山路。

话说回到昨天路口看见的一辆交警摩托,发现尾巴上有“铃木摩托”的厂家广告,还写着电话号码之类,交通警的交通工具也能做私家广告?这个实在叫人费解。因为交通警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公器”,就像一个仲裁者,完全依靠明文的法规执法,何以得出广告也非要打到摩托车上不可呢?而且除了电话号码之外,连私家厂商的地址也写得清清楚楚,生怕别人不知
(2010-03-25 15:24)
连续几天在上海忙,刚刚打开电脑,收到一份日本学生发来的邮件,她写道;“樱花开了,今天我们毕业了,每人从校长手里拿到了毕业证书,心情都很激动,但让我遗憾的是没能让毛老师看到我们如花的装饰,因为这是为了表达对老师的谢意而特意打扮的。在我今后的人生当中会记住,大学毕业典礼的这一天,毛老师正在上海忙,而我的梦想恰恰是想移居上海,因为我喜欢中国。所以,今天写下这封邮件也是为了再次确认我的梦想,请毛老师作证。谢谢!”
邮件带了附件,是一幅毕业典礼后的盛装集体照,一派青春的景象。
看到学生即将扬帆启程,深感当老师的幸福,也许是由于全球化的跟进,越境文化的直线往来越来越多,网络、笔记本电脑、手机几乎任何一个终端都可以表达出随时随处的所想所思。我从刚才的邮件后缀可以看出日本学生是用3G
iPhone发出的彩信,不难想像这些学生也许会给未能到场的老师一齐发出了她们的愿望和留言。“毕业”对一个大学生来说,也许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生启程!
顺便说下,上海这三天两天下雨,今天终于有了太阳也有了温度,早上看到窗外有很多学生做早操,忽然想
(2010-03-22 10:19)
讲演旅行结束了,连续讲了四场,最主要的愿望是希望能对学日语的同学有所帮助,因为我也是过来人,曾经为生吞活咽那些死语法而抓耳挠腮。天津出席了同学会,一晚上也说到学外语的烦恼与快乐,好在人人各尽其能,总算没白学外语。学习不可怕,怕就怕白学!
同样的讲演面对日本大学生,有的话题往往从最细微处引起共鸣,与此相比,中国大学生的感受力比较庞大,从提交上来的纸条上不难看出,类似“您认为中日关系将如何发展?”“日本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差别是什么?”等等,无论哪个题目,几乎都能写博士论文。
日本大学生并不活跃,从互动的角度上说,学生与讲师之间的紧张大于轻松,讲演后收到的纸条绝大部分都是先写自我介绍,然后再谈感想,最后提问,看上去十分格式化。类似“我家几口人,从哪里来,未来想干什么”之类。中国大学生很活跃,跟讲师之间的轻松大于紧张,而且写上来的纸条很少有自我介绍,基本上都是开门见山,想什么问什么的感觉。每张纸条的个性强,想法儿丰富,不拘一格。如果照此反过来看日本大学生的话,他们的叙述内容与提问方式几乎千篇一律,看不见面孔,但可以看到一个团队。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