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zhujianmingheshizhi[订阅]
个人资料
访客
读取中...
好友
读取中...
分类
    内容读取中…
博文

                        (二)大理,一个曾经远离地球中心的空中飞人

 

    写完了风情浓郁的丽江,就该写大理了。因为在云南的旅途中大理曾经相遇两次,一次是去丽江,一次是从丽江回来。脑海里有“大理”这个印象,显然要早于“丽江”这个带有点妩媚的名词。这有点像手机里按音序排列存储的电话号码,“D”肯定会排在“L”的前面。最早知道大理,不是因为当地生产大理石,也不是当地的旅游开发如何红红火火,而是源于童年时翻得津津有味的《杨家将》演义。

   《杨家将》演义告诉童年的我南中国曾经有过一个“大理国”,然而关于《杨家将》征战南国边关的事情早已记不清楚了,于是只能从《杨光亮》先生的《山西历史文化丛书》中摘录一段来温习历史,温习我的童年记忆。

  &nbs

                                          前言

在我的记忆里,云南似乎是古代放逐犯人的地方。据说,当年的江南首富沈万三花巨资修筑了南京的城墙,令皇帝老儿朱元璋很不高兴,“由是欲诛之,罪以他事,议流岭南”。还有一种说法倒有点客气,不说是“议流岭南”,而是“戍云南”。不管说法如何,假如真有沈万三这个人,那么他去的地方就是云南。沈万三是作为犯人流放云南的,于是乎云南在我的记忆里就成了一个定式——一个偏僻、荒芜、平穷、落后、野蛮的中国式的西伯利亚。  

4月的一天,波音客机从上海虹桥机场起飞,一路有些颠簸,三个多小时后才抵达云南首府昆明。降落时,驾驶员驾机在空中盘旋又盘旋了几圈。也许,他们要用这种职业的方式,让你对昆明甚至云南产生一个崭新的印象。开飞机的

回想爱的岁月(2009-07-29 22:31)

    三十多岁的人,再来回想爱的岁月,多少有些滑稽。

    记得在我们本科函授即将毕业的时候,教现代文论的先生给我们说了一句话:我的大学生活很精彩,带回了两箱子书,一张混饭吃的文凭,还有一个漂亮的老婆。先生的话,多少有些调侃,有些炫耀,但也是事实,足以证明他所谓的“精彩”。做学生的我们,极力怂恿先生谈点浪漫的故事,先生煞有介事地扶了扶眼镜,说道:等你们再读研究生的时候吧,那时我也许老了,也说得出来了。

 

    先生不到三十,要在我们这群年龄不等的老学生面前谈爱情,是很艰难的,毕竟讲台下还坐着好多二十刚出头的俏姑娘呢!对于她们而言,先生是容易害羞的。

 

    先生的故事,我们始终没有听到,因为我们后来没有成为先生的研究生。在我看来,这始终是一件遗憾的事情。近日,我在读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的《书生意气》一书,陈

生活短简(2009-07-29 22:29)

    生命与生活的自由,源于心灵的自由,倘如你的心灵时常遭受压抑或打击,你的生命和生活是没有自由可言的。

 

    人生最大的寂寞在于没有属于你的活动群落,远离了亲情、友情的孤雁是寂寞无比的,总是在飞翔的失落中寻找着、寻找着又一个失落。

 

    对金钱的渴望,往往会让人在崇高的理想中丧失道德的理性,膨胀的只是追求的狂热。一旦失败,始终会徘徊在痛苦的边缘;一旦成功,也已经失去了原有的高尚情操。

 

    事业应该是一只投递理想的绿色邮箱,如果只有无数次的投递,没有一次收获,您的方向或方式将是可怕的,你应该学会换一种投递的方式。

 

    性格软弱是很可拍的,如果你拥有女人式的软弱,您将会在很多机遇面前

    平生没有去过日本,对于日本人没有直接的印象。唯一的印象,来自于读过的书籍和看过的电影、电视剧和新闻报道。年少时,看过日本文学大师的作品,但里面的文学形象似乎不太让我感到欣慰,再联系起日本侵华的罪行,给人的感觉是,日本人没有一个好样的。

    改革开放后,看到的书籍、电影、电视剧和互联网上关于日本的报道多了,获取日本和日本人的信息也多了,思想观念也在发生转变,渐渐地也在改变对日本人的看法。在总书记访日之际,匆匆写下对日本人的几点印象,也算一个普通中国人看了关于日本的书籍、电影、电视剧和新闻报道后的一点总结和体会吧。

 

    第一个印象是礼貌。大家都知道日本文明来源于中国,但是她继承和发扬的都很好。如今“请多关照”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语言,我想这不是偶然的。上下级之间、家庭成员之间、朋友同学同事之间、熟悉和陌生人之间,都能一如既往地做到这一点的,大概也只有日本人了。不管他(她)说这话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本意,应该说听到这句话,每个人都会感动的。日本人用礼貌传承了文明,用礼貌

    人是世界上活得最累的动物。人的一生,是追求的一生。求学历,求工作,求爱情,求财富,求事业,求孩子,我们在形形色色的追求里渐渐长大,渐渐成熟,也渐渐老去。只有到了看到夕阳红的那一天,才会意识到,原本的欲望渐渐泯灭了,在死神面前保持相对或绝对的自由才是最重要的。人也许只有到渐渐老去才会明白,在众多的追求里,我们恰恰忽略了一样东西,那就是对自由的追求。

    自由是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精神需求。没有自由,人活着是万分痛苦的。因此,人始终活在追求理想和保存自由的矛盾里,而且还会剧烈地挣扎。然而收获和自由是成反比例的。收获越大,自由也就越少。万科王石先生是成功人士,财富、权利令人神往,但他的言论自由却少得可怜。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因为一句话惹恼了全国人民,最后还有承认错误。在七求八求的过程中,或者在各种理想、目标、愿望等渐渐实现的过程中,我们其实也在作茧自缚,在用牺牲自由换取所谓的追求。我们作小茧的时候在想中茧,作中茧的时候在想大茧,其实也在将大自由消耗为中自由,再把中自由消耗为小自由,甚至最后丧失自由。江

阳春三月游西山(2009-07-29 22:20)
    有些东西,并不因为近在咫尺而为你重视亲近。对于我,洞庭西山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年年阳春三月,总喜欢舍近求远,似乎跑远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春游。于是中山陵、瘦西湖、姚岭仙境,都化作了记忆黄花,更远的还曾像虔诚的穆斯林教徒般朝圣过延安呢。走得太多太远,猛然发现自己的周围已经自觉地形成了一个圈,只是中间空荡荡的仿佛缺了点什么。缺了点什么呢?沉思良久,思绪渐渐地向西山靠拢了。走吧,到西山去看看。这回,一是竟是那样的强烈!

 

    旅游车在漫长的太湖大堤上疾驶,心的渴望随着上下的颠簸愈演愈烈。跨过气势磅礴的太湖大桥后,眼前忽然一亮,远望的西山便真的呈现在眼前了。山体便不见高,一眼便能望到顶,山们仿佛也浸染上了吴地的俊秀玲珑。山坡上翠树如荫,几道泛黄的坡梯在翠绿里翻动着时隐时现。那片翠绿便是茂密的橘林和低矮的茶丛的主宰。橘树和茶树高低相依,在煦风里轻拂着,似在召唤我们这群痴心者。茶树从里,零星地晃动着一些身影,那时辛勤劳作的茶农。享誉世界酣甜生津的碧螺春最初就是从他们手

    陈可辛的《投名状》来了,来得像一阵台风,席卷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故事的剧情很简单,讲的是一场男女之间轰轰烈烈的三角恋,讲的是一场三个男人既情同手足又为一个女人反目成仇的故事。

 

    看完故事,感慨万千,为马新贻义愤填膺,为黄纵愤感不平,为张文祥拍手叫好,为莲生咬牙切齿又怜悯万分!

 

    但这些都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我听到了《投名状》在声嘶力竭地呐喊:传统道德何时回归?!

 

    《投名状》讲述的是一个远去的故事,但现实生活中难道不存在吗?笔者认为,这是借一个遥远的故事在诉说现代人的心灵故事,这是借一个遥远的故事在表达演创人员对社会所要表达的责任。他们的责任,就是借助影片、借助鲜活的人物形象呐喊!呐喊什么?呐喊传统道德的回归!

 

      在历史的今天,马新贻类的角色还少吗?也许原来一贫如洗,却能凭借智慧和能力一夜暴富,成名立业后传统的道德底线成为一张

我们的快乐在那里?(2009-07-29 22:16)
    日常生活中,我们奔波比休憩的时间长,绞尽脑汁思考比尽兴娱乐的状况多,愁眉苦脸比开怀大笑的场合多。于是,我们常常会问自己:快乐在那里,什么才是快乐,我这样快乐吗?一连串的问题,其实还是一个核心,我们需要快乐,也时时在追寻快乐,又不知道生活到什么程度才算快乐。现实生活中,我们好像总是在扮演诗人徐志摩的角色:我渴望爱情,我不懈努力追求,爱情总是离我那么遥远。

    古往今来,写怎样获得生活的快乐的文章很多。千古文章写到今天,或华丽或朴素的词藻都用尽了,各种文体和层出不穷的写作技巧也都发挥得淋漓尽致,可我们还是没有感到快乐。相反,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我们的烦恼更多,我们的痛苦也更多,本来属于我们的快乐正在不断地被各种痛苦吞噬着,快乐在铁饼图形中百分比的含量似乎越来越少。

    徐志摩找不到生活的快乐,是因为他时刻被爱情的风筝牵引着,看看美丽的风筝在眼前飘来飘去,实质牵引风筝的线永
    题记:这篇文章已经写了快七年了,我一直舍不得丢掉她,像宝贝般珍藏着。今年五月,我在中学教书的最后一届毕业生也已经大学毕业工作了。陈竹君被新华社北京总社录取后,没有忘记我这个老先生,给我打了半个多小时的电话。也许,就因为这样,我还应该继续珍藏这篇文章。校园的生活,对我永远是一种抹不去的深刻记忆。 
 
    晚上,妻看着电视,随口说了声:“明天是教师节。”

    听着这话,我的神经猛的振动了一下,随接没了感觉,不知该说些什么。一个人躲进书房,翻开了自己亲手编辑的校刊。看了一会儿,字眼模糊了,这才知道自己在流泪。泪水淌成两行,滴到校刊的纸上,瞬间化成了一团团深灰色的水渍。是激动,还是留恋?我无法揣摸自己熟悉的心理。泪水情不自禁地涌着,案上的校刊不知几时湿了一大片。

  
博主简介

   生于昆山,求学南师,工作吴江;先学校,后机关;先档案,后方志;先大专,后函授本科,再在职研究生。

   2004年7月,半路涉足地方志工作,现任吴江市档案局地方志编纂科科长,主要负责地方志编纂的业务指导工作。中学一级教师、档案馆员、高级注册策划师。

   2004~2007年,任《同里镇志》特约编审;2005年11月~2006年5月,任“吴江历史文化图文展览”、《吴江历史文化图文集》执行主编;2006年8~9月,任《吴江二轮修志培训教材》执行主编;2006年9月~2009年5月,任《吴江市志》执行主编,启动吴江二轮修志工作。

   从事教育、档案和地方志工作之余,喜欢静坐书房作点思考,勉强笔耕,有若干文章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

   工作15年间,先后获松陵镇优秀教育工作者3次,吴江市人事局年度嘉奖5次,苏州市档案系统信息工作先进个人1次,苏州市地方志系统先进工作者1次,江苏省地方志系统先进个人1次。所在部门2008年被表彰为苏州市地方志系统先进集体,所在科室2009年被表彰为吴江市地方志系统先进集体。

 

 

 

 

 

 

 

 

业务照片
暂无内容。
参与评审的志书

   2004年7月以来,主要负责吴江地方志书编纂的业务指导和评审工作。主要地方志书如下:

   《吴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志》,2006年8月,苏州大学出版社,57.8万字;

   《同里镇志》,2007年12月,广陵书社;123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