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资料
[发表评论] [查看此文评论]    北洋
[主页]->[历史资料]->[北洋]->[北洋水师将领(图文)]
北洋
北洋水师和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黄海海战经过
·北洋水师装甲巡洋舰“致远”号介绍
·北洋水师铁甲战列舰“镇远”号介绍
·北洋水师装甲巡洋舰“靖远”号介绍
·北洋水师将领(图文)
·装甲巡洋舰“经远”号介绍
·铁甲战列舰“定远”号介绍
·装甲巡洋舰“来远”号介绍
·防护巡洋舰“济远”号介绍
·北洋水师巡洋舰:“超勇”号介绍
·巡洋舰“扬威”号介绍
·木壳巡洋舰“广甲”号介绍
·王记华:晚清北洋海军威海卫基地要塞设防考略
·戚其章:甲午和战之争再探讨
·北洋海军成军史介绍
·李鸿章与北洋海军
·北洋舰队水手回忆录
·甲午战争赔款依据
·《中日辽南条约》全文
·《中日刘公岛条约》
·《中日马关条约》
·日军野战医院里的女人--甲午战争老照片
·专访:甲午战争阵亡的扬威舰管带林履中之孙林智敏
欢迎在此做广告
北洋水师将领(图文)



“定远”舰帮办总管轮:尼格路士(英国)

     尼格路士Nicholls.T(-1894),英国人。英国海军退役后受聘来华,担任“定远”舰帮办及总管炮。
     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海战中,“定远”舰舰艏管炮的洋员负伤,尼格路士立即“代司其事”,下午3时左右,当“定远”舰医院附近被击中,舰艏燃起大火时,尼格路士与中国官兵一起,奋不顾身,舍命救火。不幸被弹片击中,身负重伤。同在“定远”舰服役的洋员泰莱做了如下记述:“可怜尼古尔士负伤偃卧。‘苦痛欤?否,无所苦痛。惟予知予命毕矣;为上帝之故,勿舁予至可怖之铁甲层。听予留此可得观战之处,平安以死”。泰莱同意了他的要求,并找来军医为其进行止血,但由于尼格路士伤势严重,泰莱“每返视一次,见彼体状愈劣,其后痛不可忍,索吗啡,予之”。最后,尼格路士“语及其女,及对伊之愿望,乃卒”。
     黄海海战后,李鸿章在《奏请奖恤海战出力伤亡洋员折》中称:尼格路士“以异域兵官,为中国效力,不惜身命,奋勇争先,洵属终于所事,深明大义”。请求清廷“按照西国章程,给予三年薪俸,以示体恤”。清廷准奏。

“镇远”舰管带:林泰曾

   北洋水师将领(图文)


   林泰曾
     林泰曾(1851-1894.11.16),字凯仕,福建侯官人(今福州市)。祖父林霈霖,系林则徐胞弟,故林泰曾称福建船政大臣、林则徐的女婿沈葆桢为姑丈。林泰曾幼丧父母,依寡嫂生活。
     同治六年(1867年),福建船政学堂招收首届学生,林泰曾应考入选,进后学堂学习驾驶。在堂学习期间,“历考优等”。十年(1871年)五月,堂课卒业,派登“建威”号练习舰实习,先后巡历北洋各口及香港、新加坡、槟榔屿、小吕宋各埠。十三年(1874年),奉派赴台湾后山测量港道,旋任“安澜”号兵船枪械教习,年底调充“建威”号练习舰大副。
     光绪元年(1875年),沈葆桢派福建船政洋监督日意格赴欧洲购办船用器械,并随带后学堂毕业生刘步蟾、林泰曾及3名前学堂毕业生出洋游历学习。时,林泰曾已积功擢守备,加都司衔,旋保以都司留闽补用。翌年初,入英国高士堡海军军官学校深造,并计划随后上英国军舰实习。不久,国内召回日意格,林泰曾等只得中断学习,随同回国。是年冬,中国正式派遣第一批学生出洋学习海军,林泰曾亦在其中。同年,上英国地中海舰队“孛来克柏林”(H.M.S.Black Prince)号铁甲舰实习,后有改上“潘尼洛布”(H.M.S.Penelope)、“阿其力”(H.M.S.Achilles)及“威灵顿”(H.M.S.Willington)等舰实习,巡历了大西洋、地中海等处,学习设法、备战、布雷、枪炮等技术。署留学生洋监督斯恭塞格称赞其“知水师兵船紧要关键,足与西洋水师管驾官相等”,堪以重任,“不但能管驾大小兵船,更能测绘海图、防守港口、布置水雷”,是最为出色的学生。
     五年(1879年)冬,学成归国,林泰曾与同学刘步蟾一起将留学心得写成《西洋兵船炮台操法大略》。是年底,李鸿章、沈葆桢会同闽浙总督联衔奏保,以林泰曾“沈毅朴诚”、“学业有成”,荐升游击,留闽省尽先补用,并赏戴花翎。
     光绪六年(1880年),调赴北洋,管带“镇西”号。年底,奉派赴英国接收“超勇”、“扬威”号巡洋舰。翌年驾驶回国,因接舰有功,赏果勇巴图鲁勇名,免补游击,以参将补用,充“超勇”管带。
     八年(1882年)夏,朝鲜发生“壬午之变”,清政府派水陆两军赴朝,以防日本趁机扩大事态。林泰曾率“超勇”舰随同前往,驻守仁川,使日军未敢轻举妄动。事后,经李鸿章奏请,清廷以林泰曾援护朝鲜有功,着免补参将,以副将尽先补用。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超勇”、“扬威”两舰奉命南下援救台湾。行至上海,朝鲜发生“甲申事变”,林泰曾等奉命率舰北返,迅速开赴朝鲜马山浦,平定朝鲜政变,并防御日本。翌年,兼办北洋水师营务处。
     十二年(1886年)初,李鸿章为新购的铁甲舰配备官兵,以林泰曾充“镇远”舰管带。十四年(1888年)四月,奉召赴天津,会同周馥、罗丰禄等议订《北洋海军章程》。奏呈清廷批准,北洋海军正式成军。林泰曾为北洋海军左翼总兵,兼带“镇远”舰,加提督衔。
     林泰曾“性沉没,寡言笑,存心慈厚,能忍人之所不能忍”,管带军舰,“用人信任必专,待下仁恕,故临事恒得人之力”。沈葆桢赞他“深通西学,性行忠谨”。自入北洋以来,频年巡历重洋,驾驶操练均极勤奋,为创建北洋海军出力颇多,李鸿章称他“资深学优”。先后两次随北洋海军出访日本,给日本海军界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称他是中国海军的“宝刀”。
     二十年(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请中国出兵代为镇压。李鸿章派遣海陆军赴朝,日本政府也同时派兵入朝。李鸿章又增派林泰曾统率“镇远”等3舰赴朝鲜仁川,以增强在朝海军实力。五月二十二日,林泰曾致电李鸿章,以战争一触即发,请饬北洋海军大队备战候进,并请调南洋军舰北上。次日,又电李鸿章,认为仁川泊船,“战守均不宜,拟以一二船驻仁探信,余船驻牙备战守”。李鸿章转询丁汝昌的意见,丁汝昌认为,水陆添兵必须大举,如果只是零星调往,有损无益,因此主张将“镇远”等舰调回,在威海齐作准备,以待主力决战。李鸿章回电同意,“镇远”等舰遂返回威海备战。
     六月二十三日,日本海军在朝鲜丰岛海面偷袭中国军舰及运兵商船,挑起了甲午战争。八月十八日,中日两国海军主力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海面遭遇,展开了激战。临战前,林泰曾下令卸除舰上的舢板,以示“舰存与存,舰亡与亡”。海战自中午12时50分打响,林泰曾指挥“镇远”沉着应战,与旗舰“定远”紧密配合,重创日舰“西京丸”。战至下午3时左右,“定远”舰艏中弹起火,并遭受日本第一游击队4舰的聚攻,形势异常危机。林泰曾急指挥“镇远”上前掩护,使“定远”得以扑灭大火,转危为安。下午3时20分以后,原战场上只剩下“定远”、“镇远”2舰与日本本队5舰厮杀。在日舰炮火的猛烈攻击下,“镇远”致伤上千处,但仍一面救火,一面抵敌。由于“镇远”与“定远”配合默契,最终顶住了5艘日舰的围攻,并将日本旗舰“松岛”击成重伤,完全丧失了指挥和战斗能力。下午5时30分,日本舰队首先撤离战场,海战结束。战后论功,林泰曾被赏换霍伽助巴图鲁勇名。
     十月十六日晚,北洋舰队自旅顺撤往威海,十七日凌晨,舰队在进入威海港时,“镇远”不慎擦伤,随采取紧急损管措施,但已不堪出海任战。林泰曾以战局方棘时损伤巨舰,极为忧愤,遂于十九日卯刻服毒,辰刻身亡,时年44岁。“死之日,知与不知,咸为扼腕”。
     子林椿藩,二品荫生,嗣子林宝藩,海军部科员,孙林植津,烟台海军学校毕业生。

陆军行伍出身的海军提督:丁汝昌

   北洋水师将领(图文)


   丁汝昌
     “海军如败,惟有战至船没人尽而后已。”——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
     在世界各国的海军作战史上,许多英勇善战的著名将领都是精通海军战术的行家;但是一个世纪前的东方,却有一位陆军行伍出身的人,指挥着一支当时亚洲最大的海军舰队。他就是大清帝国北洋舰队的提督(即舰队司令)丁汝昌。
     无依无靠的安徽孤儿
     1836年11月18日,也就是清朝道光十六年十月初十日,在安徽省庐江县北乡石嘴头村(今名丁家坎)一户贫苦的农民家中,丁汝昌降生人世。任何人都没有想到,这个在四处漏风的茅屋里呱呱啼哭的小生命,在半个世纪之后能成为一支威震东亚的海军舰队的司令官。
     丁汝昌出生时的名字叫丁先达,字禹廷,号次章。因为家境一贫如洗,童年时代的丁汝昌就不得不离开父母,外出到大户人家做帮工谋生,后又在一家豆腐作坊里当学徒。咸丰初年(1851年),庐江地区不幸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饥谨遍地,他的父母在饥病交加中双双去世;时年仅仅只有14岁的丁汝昌便永远失去了双亲的护爱,成为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饱尝人间的苦痛。
     就在丁汝昌成为孤儿的这一年,在遥远的中国南方发生了一件后来波及到安徽等14个省份的重大事件;这个后来完全改变了丁汝昌一生的重大事件,就是由拜上帝教首领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的农民起义——也是后来波及半个中国并持续达14年之久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开端。1853年,太平军攻占江苏金陵(今南京),遂在此定都并改其名为天京。同年,以破竹之势席卷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太平军北上安徽巢湖地区,并攻占了庐江县城。16岁的豆腐作坊学徒工丁汝昌抛下自己手中的磨盘推杆,投奔了以“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为奋斗理想的太平军;不久,丁汝昌随太平军所部驻守当时的安徽省城安庆,自此开始了漫长而多变的军旅生涯。
     1861年夏季,由湘军统帅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指挥的湘军重兵围攻安庆,经过一番相持不下的攻守作战,城内太平军弹尽粮绝。丁汝昌所在的太平军程学启部300人向湘军投降;他随所部被编入湘军,开始为清朝政府效力。
     1861年底,安徽合肥人李鸿章奉命编练淮军,程学启率领他的安徽部下丁汝昌等人改归李鸿章的淮军。自此,丁汝昌开始了他军事生涯中最重要的第一次转折和崛起。
     捷报频传的淮军将领
     1862年,丁汝昌率淮军部队调赴上海镇压太平军及其小刀会。由于在作战中特别英勇,丁汝昌被淮军名将刘铭传索至帐下,统领马队升任营官,受领参将军衔。此后,丁汝昌统领自己的骑兵部队,先后参加了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战争。在江淮大地的战场上,丁汝昌的淮军骑兵纵横驰骋,每战必胜,捷报不断。1864年,战功卓著的丁汝昌升为副将;1868年,32岁的丁汝昌升任总兵(相当于今天的师长),加封提督衔,被朝廷赐予“协勇巴图鲁”的勇号。此时的丁汝昌刚过而立之年已成为高级武官,骑在战马之上神采奕奕,可怜孤儿的模样早已荡然无存。
     1874年,国内战争基本平息,清朝政府动议裁减军队。淮军提督刘铭传打算裁减丁汝昌统领的骑兵部队,在当时“兵为将有”的年代,这项裁军方案自然遭到丁汝昌的强烈抗拒。凶蛮的刘铭传暗中谋划“命将召至而戮之” ,丁汝昌闻悉此讯后,便连夜弃官逃回安徽老家。
     丁汝昌的文化程度原本不高,闲居家中多有不适,心情很不畅快。但是丁夫人魏氏却是一个颇有识见的贤妇,她常常宽慰丈夫说:“建功立业自有时也,姑待之”。这样闲居了几年之后,家境日渐窘困,高级武官不能在家里坐待终年。不甘寂寞的丁汝昌于1877年(清光绪三年)秋天动身北上,到北京去谋求差使。

[下一页]

©Boxun News Network All Rights Reserved.
所有栏目和文章由作者或专栏管理员整理制作,均不代表博讯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