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日本綜合情報 > 焦點
 
  No.   Title                             Writer 

 
56  論「于山島」與「獨島」之關係

               
    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班韓籍研究生
                                  李庚嬉
  --------------------------------------------------------------------------------------------------------------------------

  今年正好是日本編入「竹島」(韓國稱「獨島」)為領土一百週年, 而韓國實際佔領獨島也已近五十二年。 此刻, 日本以島根縣地方議會名義通過「竹島之日」, 使該島主權爭執又起。

  本文將以韓國人對獨島的觀點為研究基點, 並加評論。 韓國一向主張 「于山島」為現在「獨島」之古名, 認定擁有「獨島」之主權 。 對此, 本人有不同的看法。

  韓國提出有關現在「獨島」的最早古文資料是西元512年 《 三國史記4新羅智證王麻立干本紀 》的紀錄。原文如下:

  「十三年夏六月, 于山國歸服, 歲以土宜為貢。于山國在溟州正東海島, 或名鬱陵島, 地方一百里, 恃嶮不服, 伊滄異斯夫為何瑟羅州軍主, 謂于山人愚悍, 難以威來, 可以計服, 乃多造木偶獅子, 分載戰船, 抵其國海岸, 誑告曰:汝若不服, 則放此猛獸踏殺之, 國人恐懼, 則降。」

  依照上文, 韓國方面主張「于山島」(韓國認為「獨島」)是從西元512年開始屬於「于山國」的附屬島。 但上述的古文中, 只出現「于山國」, 並沒有「于山島」的字眼, 而且明顯記載「于山國」或名為「鬱陵島」。 因此透過上述文章是無法證明現在的「獨島」曾經稱為「于山島」。

  韓國方面另外提出《 高麗史 》一些文獻, 認為也有關於「獨島」的歷史根據, 原文如下:

  《 高麗史 世家 卷第1 太祖一》
  「丙午, 芋陵島, 遣白吉、 土豆, 貢方物, 拜白吉為正位, 土豆為正朝。」

  《高麗史 世家 卷第4 顯宗一》
  「以芋陵島, 被東北女真所寇, 廢農業 , 遣李元龜, 賜農器。」

  「己卯, 于山國民戶, 曾被女真虜掠來奔者, 悉令歸之。」

  「秋七月丙子, 都兵馬使奏:于山國民, 被女真虜掠逃來者, 處之禮州, 官給資糧, 永為編戶。 從之。」

  《高麗史 世家 卷第18 毅宗二 》
  「王聞東海中, 有羽陵島, 地廣土肥, 舊有州縣, 可以居民, 遣溟州道監倉、殿中內給事金柔立, 往視。 柔立回奏:土多巖石, 民不可居, 遂寢其議。」

  《高麗史 世家 卷第37 忠穆王 》
  「戊申, 東界芋陵島, 來朝。」

  《高麗史 卷58 》

  「蔚珍縣, 本高句麗於珍也縣, 一云古 伊郡, 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為郡, 高麗降為縣, 置令。 有鬱陵島, 在縣正東海中, 新羅時, 稱于山國, 一云武陵, 一云羽陵, 地方百里。 智證王十二年, 來降。 太祖十三年, 其島人使白吉、 土豆, 獻方物。 毅宗十一年, 王 聞鬱陵地廣土肥, 舊有州縣, 可以居民 , 遣溟州道監倉金柔立, 往視。 柔立回奏云:島中有大山, 從山頂向東行, 至海, 一萬余步; 向西行, 一萬三千余步;向南行, 一萬五千余步;向北行, 八千余步。 有村落基址七所, 有石佛、鐵鍾、石塔、多生柴胡、篙本、石南草, 然多岩石, 民不可居, 遂寢其議, 一云:于山, 武陵, 本二島, 相距不遠, 風日清明, 則可望見。」

  以上所舉高麗史文獻中, 只看到「芋陵島、羽陵島、鬱陵島」 等島名, 及 「于山、武陵本二島」卻看不到「于山島」的進一步記載, 因此也無法證明現在的「獨島」曾經稱為「于山島」的事實。

  高麗史之外, 韓國方面又提出其他古書記載:

  《 世宗實錄 卷153 》 地理志

  「江原道, 蔚珍條云:于山、武陵二島, 在縣正東海中。 注曰:二島相去不遠, 風日清明, 則可望見。 新羅時, 稱于山國, 一云鬱陵島, 地方百里, 恃險不服。 智證王十二年, 異斯夫為何瑟羅州軍主, 謂于山人愚悍, 難以威來, 可以計服, 乃多以木造猛獸, 分載戰船, 抵其國, 誑之曰:汝若不服, 則即放此獸。 國人懼, 來降。」

  由上所引《 三國史記4 新羅智證王麻立干本紀 》˙《 高麗史 卷58 》˙《 世宗實錄 卷153 地理志 》 文章內容大致相同, 「鬱陵島」或稱為「于山國」。 于山國=鬱陵島, 以「于山」和「武陵」兩個島來組成。

  韓國方面引用《 高麗史 卷58 》 :「一云:于山、武陵, 本二島, 相距不遠, 風日清明, 則可望見」和 《 世宗實錄 卷153地理志 》:「于山、武陵二島, 在縣正東海中。 注曰:二島相去不遠, 風日清明, 則可望見」, 說明「于山」與「武陵」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島, 由此可以得知, 這兩個島嶼即是現今的「獨島」和「鬱陵島」, 並主張「于山」即「獨島」, 而「武陵」即「鬱陵島」。

  要進一步瞭解這個問題, 必須先研究「武陵」與「鬱陵島」之關係。 根據 《東國輿地勝覽 卷 45 蔚珍 》 第321面, 「 于山國、鬱陵島, 一云武陵、一云羽陵, 二島在縣正東海中…… 」的一段記載中證實, 「于山國=鬱陵島」又稱「武陵」˙「羽陵」。 韓國其他古文獻中「鬱陵」的「鬱」漢字, 又寫成「蔚=武=茂=芋=羽」, 由此推斷「武陵」即是「鬱陵島」。(註:鬱陵為韓國第三大島, 韓國與日本之間的最大島)

  「于山」是屬於「于山國」的一個島, 即是屬於「鬱陵島」的一個島。 韓國方面認為, 此「于山島」就是現在韓國主張的「獨島」。 但從上述文獻記述中只出現「于山國」, 並沒有出現「于山島」的詳細狀況, 因此無法斷定「于山島」就是現在的「獨島」。

  既然「武陵」是「鬱陵島」, 「于山」是「于山島」, 韓國方面卻又把「于山島」推論成「獨島」。 但本人透過歷史文件, 深入客觀研究調查, 結果如下:

  第一、上述的《 高麗史 卷58 》與 《 世宗實錄 卷153 》地理志, 明確說明:「于山、武陵二島, 相去不遠」。 由此可知, 兩個島的距離並不算遠, 以肉眼可以看得見的距離。 如果「于山島」為現在「獨島」的話, 其距離與「武陵」(鬱陵島)應有92km(約49海浬)之遠, 並不算近的距離。

  第二、有關「于山島」較詳細的古文記載在朝鮮《 太宗實錄 卷33 》太宗17(1417)年 2月 的文章中出現。 文章中詳細說明「于山島」的狀況, 原文如下:

  「 按撫使金麟雨, 還自于山島。 獻土產大竹、水牛皮、生苧、綿子、
檢樸木等物, 且率居人三名以來。 其島戶凡十五口, 男女並八十六,
麟雨之往還也, 再逢颶風, 僅得其生。」

  以這一段內容來判斷, 「于山島」上, 男女八十六個人可以居住, 還有出產一些農作物。 而目前的「獨島」是兩個以岩礁形成的幾乎人類不能居住的火山島, 所以與目前的「獨島」狀況比較, 並不相同。

  另外比這篇文章早五個月的《太宗實錄 卷32 》太宗16 (1416)年 9月的文獻中說明, 「武陵島」旁有存在一個小島。 原文如下:

  「庚寅 , 以金麟雨為武陵等處安撫使, 戶曹參判朴習啟:臣嘗為江原道都觀察使, 聞武陵島周回七息, 旁有小島, 其田可五十餘結, 所入之路, 纔通一人, 不可並行。 昔有方之用者, 率十五家入居, 或時假倭為寇 。」

  這一段文章中「武陵島」(鬱陵島)旁有小島, 雖然沒有寫到島名, 但從「其田可五十餘結」來看, 土地可以耕耘, 而且十五家在居住, 剛好吻合《 太宗實錄 卷33 》太宗17(1417)年 2月 的文章中的「于山島」, 其島戶十五口。

  第三、《 大東地志 蔚珍 》條中 , 「鬱陵地廣土沃, 有人居舊址, 而其西又有于山島, 亦廣闊 」 。 內容說明「于山島」在「鬱陵島」西邊。 此外, 韓國古地圖《 八道總圖 》以及 《輿地圖 》上, 「于山島」亦畫於「鬱陵島」西邊旁。 但大約朝鮮19世紀中葉出版之《 海左全圖 》, 則將「于山島」畫於「鬱陵島」東邊。以現在實際地理情況看, 鬱陵島西邊並無任何存在的島嶼。 唯不論東邊或西邊, 從「亦廣闊」看, 皆非現在之「獨島」。

  第四、本人發現, 「鬱陵島」東邊大約4km之處, 居然存在著面積62,000坪, 高度116m的一個叫「竹島」或稱「「竹嶼島」的小島嶼, 此小島並不是日本目前所主張的「竹島」(韓國稱「獨島」)。 對於此一小島韓國學者或媒體從未提及過, 而且幾乎所有的韓國百科全書中也沒有記載。但韓國宇成企劃出版的《 南北觀光總覽 》 一書中, 大略說明「鬱陵島」的附屬島此一「竹島」, 土地肥沃, 農作物成長的相當良好, 島上有三戶居住。 所以本人不排除相當靠近「鬱陵島」旁, 稱之為「竹島」(現在韓國稱「竹嶼島」)的附屬島, 以古代文獻的距離來判斷, 可能就是「于山島」。

  第五、《肅宗實錄 卷 30 》肅宗22(1696)年 9月的記載中:「 鬱島本我境, 倭人何敢越境侵犯, 汝等可共縛之。 仍進船頭大喝, 倭言:『吾等本住松島, 偶因漁採出來, 今當選往本所』。 『松島即子山島。 此亦我國地, 汝敢住此耶?』 遂於翌曉, 柁舟入子山島」 。(註:這一段出現的「鬱島」即「鬱陵島」。「子山島」, 可能是「于山島」的誤寫。 「子」與「子」字, 形體類似。)

  此處所說「翌曉 , 柁舟入子山島」來看, 如韓國方面所主張「于山」即「獨島」的話, 從「鬱陵島」到現在「獨島」的距離需要92km之遠, 不太可能「翌曉柁舟」可到。

  日本方面主張, 現在日本所稱的「竹島」(韓國稱「獨島」), 古時候曾經稱為「松島」。 依照上述《 肅宗實錄 卷30 》肅宗22(1696)年 9月 的文章, 日本所稱的「松島」即是韓國稱「于山島」。 另外《 萬機要覽, 軍政編4, 海防 》文章中也引用記載:「輿地志云:鬱陵、于山, 皆于山國地。 于山則倭所謂松島也 」。

  目前韓國主張「于山島」是「獨島」的古名, 而日本也主張「松島」是日本現在所主張的「竹島」(韓國稱「獨島」)的古名, 雙方的主張不謀而合, 兩國都認為「于山島」、「松島」即是目前兩國所爭執中的「獨島」(日本稱「竹島」)。

   依據以上本人研究的五個觀點, 綜合下定結論:根據歷史文獻與古地圖, 韓國古時候稱為「于山島」, 而日本古時候稱為「松島」的這個小島, 其地理位置以及島內的人文狀況, 與目前的「獨島」(日本稱「竹島」)狀況完全不同。 所以目前韓、日所分別主張的「于山島」、「松島」的位置, 不太可能是現在「獨島」(日本稱「竹島」)的位置。

  韓國方面在並無充分歷史證據下, 把各種古文獻和古地圖中, 鬱陵島旁邊(東邊或西邊)出現的「于山島」斷定為離鬱陵島92Km的「獨島」, 而忽略了人類可以居住的鬱陵島東邊4Km之處的「竹島」(現在韓國稱「竹嶼島」)。

  韓國方面另外主張, 高麗˙朝鮮時期曾經對「獨島」採取過「空島政策」, 這表示韓國歷史上一直擁有過「獨島」。 因此引用有關鬱陵島的許多古文, 找出一些有關「空島政策」的歷史根據, 甚至肅宗時期之「安龍福事件」都拿來說明與現在「獨島」的關係, 然而實則此兩件事實, 皆為「鬱陵島」和「于山島」之紀錄, 與現在「獨島」並無關係。

   上上本人提出「于山島」是否確實為現在「獨島」的疑點, 至於詳細內容,韓、日之間應該有再深層進一步研究分析的必要。
                                                             

 我有話要說                     查看留言

暱 稱
信 箱
標 題
內 容
                            
   回目錄                                 TOP
 •最 新 消 息

政治的日本和經濟的日本大不同,該如何選擇?

謝長廷訪美,日記者全程「監視、監聽」

日本外相麻生太郎將擔任下屆首相?

日竄改教科書連沖繩戰的逼民「集體自殺」也不放過

安倍有辦法帶領自民黨勝選?

日本產業界「越南熱」的政治附加價值能奏效?

自民黨支持度低迷,安倍搞「綁架」綁大選能起死回生?

日本造神,台灣膜拜

謝長廷出線,日本暗樂

日本對付美國眾議院慰安婦決議案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