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金牌的背後
■林保源
等了七十二年,臺灣終於摘下首面奧運金牌。當我們看到臺灣選手站上奧運頒獎台領取金牌的剎那,有無比的榮耀與感動。
這次能順利突破零金障礙,政府重點栽培策略奏效。東方國家選手較擅長的運動就是反應快,技巧性強的項目,例如:跆拳、桌球、射箭、跳水等項目,唯有將自己體能及技巧之優勢發揮到極致,才能在拿手項目穿金戴銀。這次政府將有限的資源運用在奪金重點項目,順利達成國家奪金計畫。希望臺灣的跆拳,未來就如同日本的柔道、韓國的射箭、中國的桌球等稱霸該項目。
能順利奪金,大量運動科學的輔助與應用亦扮演重要角色。要創造世界級選手,各國無不借助運動科學之力量,例如運動心理學家協助選手擺脫訓練低潮,運動力學專家幫助選手如何有效利用力學原理提升成績,以及運動醫學專家幫助選手傷後復健,都是要創造世界級選手不可或缺的要素。
政府投資體育,絕對是值得的,因為體育不只是國力之象徵,更是政治及外交,甚至是國人民族心之強化最佳利器,全球有幾十億人口在觀看奧運轉播,我國選手在一小時內兩度站上冠軍頒獎台,透過電視傳遞到世界各角落,對國家形象之提升,是花再多錢也不見得能有此效益,也唯有透過體育,才能在盡量不被對岸干擾的情況下,突破外交困境。
這屆奧運順利奪金的背後,有許多無名英雄,甚至落難英雄值得掌聲為他們鼓勵,包括強忍喪女之痛堅持協助選手完成比賽的徐明、以最簡陋的環境創造最佳成績的射箭教練以及讓日本棒球隊嚇出一身冷汗的臺灣成棒隊。
奧運金牌的背後是夾雜著多少人的汗血才能完成,希望臺灣這屆奧運奪金是開始而非結束。
(作者林保源╱實踐大學體育講師)
|